【綠簿旅友.影評】最傳統的種族題材 卻帶出不一樣的友誼火花
《綠簿旅友》(Green Book)被定義為一部喜劇,其實也可以說是一部公路電影。電影由真人真事改編,說的是60年代一個黑人鋼琴家Don Shirley為了南下的巡迴演出,聘請了一個歧視黑人的白人Tony Vallelonga當他的司機兼保鑣,一起踏上旅程的故事。說到這裡觀眾大概不難猜到劇情,可是電影的好看之處就是:即使大致能猜到劇情,但仍然能吸引您看下去。《綠簿旅遊》能在第76屆金球獎獲得最佳音樂喜劇影片、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劇本獎,就是因為它能用一個輕鬆的調子講一個原本嚴肅的階級故事。
黑人白人的角色置換
很多時候觀眾在電影裡看到的角色定型都是白人在上、黑人在下,因為這個設定符合現實,而《綠簿旅友》的特別之處正正是黑人白人的角色置換:黑人是僱主、白人是受聘,這個設定在誰看來都是有點突兀的,尤其在那思想保守的六十年代。當黑人被受歧視到活動區域被限制,人權被剝削,戲中男主角Tony也先後幾次被質疑到底是多麼看不開、多麼走投無路才會屈服於一個黑人之下。
看畢《綠簿旅友》,讓筆者想起同樣是真人真事改編、談及種族差異的電影《逆轉人生》(The Intouchables)。這部電影正正展現了典型黑人白人角色設定,富有的白人大亨Philippe頸部以下身體癱瘓,只能坐在輪椅,所以聘請了黑人青年Driss當私家看護。同樣來自兩個世界的人,漸漸因為朝夕相處而成為朋友,而《綠簿旅友》上下置換的組合卻更引人注目。
角色的衝突
一部劇情片需要由衝突去製造戲劇性,《綠簿旅友》的主線是Tony和Shirley的南下旅程,而衝突自然由兩個主角的不同而產生。Shirley和Tony一個溫文爾雅、一個粗俗到家;一個學識淵博、一個市井之徒;一個凡事講理、一個暴力至上;看似南轅北轍的兩個人,因為旅程被困於同一輛車中,逼於相處,繼而產生了一些化學反應。在互相磨合的過程中,他們也發現了彼此更深處的一些事:Shirley看似富有,內心卻空虛寂寞、Tony生活貧困,卻有溫馨的一家人;Shirley是個堅守自尊的音樂家,Tony則是個愛喝牛奶的柔情鐵漢,兩個人正好互補,他們的友情也自然地在潛移默化中形成。
成就窩心友情
在日常生活裡,我們都容易對人有一種集體標籤,電影裡的Tony如是,他初時因為種族看不起Shirley,卻無奈逼於生計成為了他的司機,他對黑人有一種固有觀念,而Shirley則打破了他對黑人的認知,Shirley用行動告訴Tony,不是每個黑人都是同一個樣子,各人都是一個獨立個體。後來,旅程中經歷寫家書等種種小事,令Tony漸漸對Shirley的才華心悅誠服。在相處的過程中,影響和改變都是相互的。從Shirley接受肯德基炸雞開始漸漸放下防線,也從Tony身上學會為自己爭取應有的權利,不再啞忍。於是觀眾看到開始旅途時的兩輛車,代表他們兩個人的大相逕庭,漸漸他們相處下來,車只剩下一輛,代表他們的融洽,也見證了他們的友誼。《綠簿旅友》用輕鬆的調子來講故事、不賣慘情,反而更能引發觀眾的同理心,讓他們代入故事角色之中。
為大家科普電影題目「綠簿」的由來:
【綠簿旅友】黑人旅遊指南《Green Book》 背後設計原因超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