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冬陞.專訪】監製有乜做? 大監製細說眼前的香港電影未來
到底監製的工作是甚麼?相信很多行外人都會有這疑問。有些監製由導演擔任,有些則由演員擔當,亦有些會找製片、剪接、攝影等不同電影製作部門的資深工作者作為監製。而我們就有幸請到香港資深電影人,既是演員,亦是導演、編劇的爾冬陞先生,跟大家分享監製的實質工作是甚麼。
爾冬陞先生至今已為廿多部戲當過監製,最新的就有由《懸紅》、《大樂師.為愛配樂》馮志強導演執導的《犯罪現場》。不過,問到監製經驗豐富的爾生到底監製一職的實質工作為何,似乎也不能用三言兩語便說清楚:「監製有分很多種,如果你看美國荷里活片,會發現有多位監製,事實上每個監製擅長的東西也不盡相同。有些擅長集資、有些負責推進製作過程、有些擅長人際關係。其實一個人很難做一部戲的監製,監製是一個團隊。」而像爾生這種實際電影拍攝、創作經驗十足的電影人,就會比較傾向作為創作、拍攝方面的監製。
電影圈流動的工作崗位
相信在很多外行人眼中,監製彷彿是電影圈其中一個「終極目標」,能當上監製者,很多都是行內外赫赫有名之人,像是爾生本人,又像甄子丹、劉德華這些知名演員會做監製,還有很多屢獲金像獎、金馬獎的幕後人員,亦會當上監製。談起這個現像,爾生就笑言這並非「終極目標」,而是電影圈在崗位上本身存有一定流動性:「好似古天樂,又演員變成老闆。我都經常向年輕人說,你可以先入行再決定要做甚麼,因為這行是可以不斷變。過去有人由道具組、美術組、攝影師變成導演,甚至做老闆,每個崗位都可以是流動的。而監製則需要你累積一定經驗才能勝任,因為由創作、拍攝、集資,到後期製作、發行你都要有一定認知。」所以,監製未必是最高「終極目標」,而是需要你的能力與經驗到一定程度,才可勝任的位置。
做監製比做導演更累?
爾生做過那麼多不同崗位,近年好像比較多任監製,是否比較喜歡當監製呢?「之前拍《路人甲》、《三少爺的劍》,花了差不多兩年時間在橫店,當時覺得做導演真的很累,每部戲都拍百幾天,然後我告訴自己不如多點做監製。但後來我發現做監製可能更累,因為每部戲面對的問題都不盡相同,各有各的難處要處理。我監製過的戲中,最易做就是許鞍華導演的戲,我完全不用擔心她的戲在製作過程中會有甚麼問題,為有經驗的導演擔任監製確實較容易做。」阿Ann導演自己本身也為不少戲擔任監製,當然就不會有甚麼難題。不過雖然可能較辛苦,但爾生反而更喜歡為新人擔任監製。
對未來香港電影前景樂觀
「我發現幫助年輕一輩的導演完成心願,令他們的戲可以順利完成,當中的滿足感比我自己做導演、演員或出品人更大。同時我都希望可以令香港電影的產量再提升。」相信大家都知,爾生亦擔任香港電影金像獎的主席,而他透露今年特別擔心,皆因去到7月為止只有23部合符資格的電影入圍金像獎。「我非常擔心去到年底到底能否去到50部,這是我們的最低門檻要求。不過這兩年間香港有超過50個新導演出現,又有大量新演員亮相。所以我並不太擔憂,我看到新動力。」的確,近兩年不時有具實力的導演,帶著題材創新而拍得不俗的電影亮相,較著名的就有「首部劇情片計劃」下的幾部戲,近期一點又有憑《逆流大叔》口碑載道的陳詠燊導演,香港的新浪潮所撲上岸的浪花可不小。
不過說到產量問題,很自然地都會聯想到資金問題,市場萎縮加上其他地區的電影業發展一日千里,香港似有種明日黃花的頹勢。但爾生對此卻不表絕望:「據我觀察,港產片未來兩年的開拍機會可能會更多,因為內地市場大家在發展過後,發現並不是表面上的簡單,以為很容易做,但實質虧損很多。啟發不少台灣、日本、韓國、星馬等東南亞國家,當地有很多華人,他們都有潛力會看港產片。我們過去拍的警匪片,到今天仍會在不少東南亞國家的電視播,我們是可以出口的。加上內地電影市場朝令夕改,有時放寬有時收窄。於此情況下,我相信香港投資方會轉變思維。」若然爾生所言非虛,未來幾年的港產片實在值得期待。近年港產片在中小型成本中殺出條血路,製作出幾部頗令人讚賞的佳作,但想聽說他們因資金問題而必須用非常有限的時間,甚至犧牲一些原有構思去完成。若果有更多投資者願意放資金在港產片上,應會有一定改善。就算不是文藝片,多拍幾部有質素的警匪片,相信都不會有人有異議吧!
年輕一代唔再睇發哥、華仔
相對於資金問題,爾生倒比較擔心演員問題,世代不斷在更替,但香港演員卻似乎跟不上這更替。「我在內地試鏡時,問一些16、17歲的年輕演員有沒有看過劉德華的電影,他們會答:『我知道是誰,是我媽媽看的。』電影內容不是問題,現在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們沒有明星,我們最紅最成熟的明星可能是古天樂、吳彥祖,但吳彥祖去了拍美劇,要多陪伴居於美國的爸爸,只有古仔在。你話華仔、偉仔,他們都已50多歲。周潤發60幾歲,比我還大,對年輕觀眾而言已是阿爺級。我們最後生、最有價值的其中一個演員叫謝霆鋒,結果走去做廚師。再數落去只有余文樂、林峰。陳偉霆你只能當他是內地演員。」雖然爾生這段說話是用輕鬆搞笑的口吻去說,但當中的無奈感卻極是不言而喻。港產片以前是造星工廠,但現在的星卻是內地在造。趨勢問題,你看不到甚麼方法可以作大改變,是很無奈的事,但我們只能做好自己。
縱使道路難行,但爾生仍努力為港產片努力,包括多幫忙年輕導演擔任監製。就如他所言:「用盡自己的經驗去幫他們拍出好作品。」雖然明星問題依舊,但爾生並不悲觀,因他看到這幾年間好的新導演、新演員、新作品湧現,加上投資方取態有變,港產片並不絕望。凡事物極必反,有危必有機。現今的港產片,能否把握這「危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