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台電影譯名對戰! 兩岸求直白 香港翻譯「食」出意境

撰文:01撐場
出版:更新:

正所謂「唔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一套外語電影的成功,戲名一定要譯得好,否則就會像《後天》(The Day After Tommorrow內地譯名)一樣至今仍然讓人啼笑皆非。
撰文:安然的文藝人生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星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一個好的電影譯名可以吸引觀眾,讓他們一看到名字,就能對電影的內容略知一二,甚至讓電影在他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當然電影本身也要出色才行,不能言過於實)。近幾個月,筆者在網上看到不少電影愛好者、英語教育機構討論中港台三地戲名翻譯,當中為數不少的人都認為香港的譯名最為「盞鬼」,改得最為吸引。筆者大學時期主修翻譯,亦在大型機構從事過翻譯工作,看電影時經常「職業病發作」,留意戲名和字幕的翻譯質素。是次特撰此搞,希望與一眾電影愛好者分析自己對戲名翻譯的一些愚見,引起大家對電影翻譯的關注,向一班「無名英雄」致敬。

(資料圖片)

不同的譯者有不同的翻譯風格,不同市場亦有不同的翻譯需求,沒有一條金科玉律可以概括中港台三地的翻譯風格。不少網友會比較兩岸三地的譯本那個較好,往往先入為主,又或靠主觀判斷,這樣分析其實沒有甚麼意義,因為兩岸三地語文習慣均有不同,況且內地和台灣的譯者這樣翻譯,顯示他們的市場接受這樣的風格。不熟悉內地及台灣語文文化的香港朋友難以批評兩地的翻譯不夠水準。至於誤譯,這亦沒有甚麼好討論,多數只是譯者誤解原文,又或未有細看電影內容而已。例如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變形俠醫》(Hulk;香港譯名),以及《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中港台譯名)。明明是博士,卻譯成醫生;明明是醫生,卻譯成博士。

為何香港人會覺得香港譯名譯得好呢?筆者相信這是因為譯者充分發揮港式中文,並因應香港人的語文習慣採取相應的翻譯策略。大家有沒有留意其實香港人似乎頗喜歡文字遊戲(食字)呢?《月亮喜歡藍》(Moonlight;香港譯名)的「藍」(laam4)與「男」(naam4)在廣東話的發音相近,碰巧這又是一部同性戀電影,讓香港觀眾倍感新鮮。此外,香港習慣中英夾雜,即使是不諳英文的人亦會懂少許英文單字。近年的電影片名翻譯亦能看見中英夾雜的身影。《Pet Pet 當家》(Pet;香港譯名)不但符合香港人的語文習慣,還與廣東話的「噼噼」(屁股)發音相似,做到了「食字」的效果,十分有趣。當然,這個譯法的壞處就是某些英語程度較低的觀眾可能單憑眼看「pet」這三個英文字母,認不出這是「寵物」的意思。不過依筆者觀察,這類中英混合的電影譯名,多為主打小孩子或青年人的電影,這群觀眾有一定的英語程度,而且譯名用到的英文不算難,觀眾應該可以應付。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既然我們不應該單憑感覺比較中港台三地的翻譯,實際上又有沒有客觀的方式讓我們可以分高下呢?答案是「有的」。記得大學唸電影翻譯時,老師說過:「The fundamental function of a film is entertainment. 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therefore make the audience feel entertained. 」(電影的主要功能是娛樂觀眾;好的翻譯應當能讓觀眾感到歡樂)。電影翻譯的作用就是讓觀眾理解電視熒幕上正在發生的事情。筆者認為好的電影片名中譯,應該可以讓觀眾看其名字,而知其內容。譯名要短而精,用最少的字,表達最多的內容。中文非常奧妙,是單音節的(monosyllabic),用一個字就可以表達一個意思,這正是中文詩詞創作言簡意賅、中外聞名的原因。筆者抽了三部電影,讓大家參考我們可以怎樣按着這個方向分析電影片名翻譯。

香港譯名:《毒蛇嚇機》、 內地譯名:《航班蛇患》、台灣譯名:《飛機上有蛇》

香港譯名:《毒蛇嚇機》 

內地譯名:《航班蛇患》 

台灣譯名:《飛機上有蛇》 

《Snakes On A Plane》是2006年的電影。從上面的電影海報可以得知,當時電腦編輯技術尚未完善,海報設計粗糙。這令片名翻譯更加重要,因為海報上的畫面品質不高,觀眾更加依賴譯名來了解電影內容。台灣譯名較為直白,雖然準確,但是較為乏味。內地譯名技高一籌,只用了四個字便包含了「飛機上有蛇」的信息,還用了一個「患」字表達了飛機上將會出狀況。香港譯名亦不甘示弱,「嚇」一字與「患」有異曲同工之妙,用短短四個字,就讓觀眾知道了至少三件事:飛機上有蛇、蛇有毒、飛機將會出狀況。由此可見,香港翻譯員中文功力深厚,值得我們讚賞。

香港譯名:《玩轉極樂園》、內地譯名:《尋夢環遊記》、台灣譯名:《可可夜總會》

香港譯名:《玩轉極樂園》

內地譯名:《尋夢環遊記》 

台灣譯名:《可可夜總會》 

《Coco》2017年上映時好評如潮,深受香港觀眾歡迎,亦是筆者近年看過質素數一數二的動畫片。筆者認為,這三個譯名裏面,香港的翻譯最為「經濟實用」。台灣譯名令人最費解,故事中的那個極樂世界是夜總會嗎?抑或是有個夜總會叫「可可」?譯成《可可夜總會》,觀眾可以說是看完等於沒看,不知故事內容。這個譯名能為讀者提供的電影資訊可以說是零。內地的譯名較好,「尋夢」表示追逐夢想,而「環遊」表示一次歷險;兩者加起來就是為了尋夢而經歷的一次冒險,切合故事內容。香港的譯名最好,既簡又精,由三個部分組成:玩轉、極樂、樂園。觀眾從戲名便可知道主角將會在極樂世界經歷一次大冒險,而這次經歷將帶給主角樂園般的歡樂。短短五個字就可以看到香港電影翻譯的功力。

香港譯名:《人造天劫》、內地譯名:《全球風暴》、台灣譯名:《氣象戰》

香港譯名:《人造天劫》 

內地譯名:《全球風暴》 

台灣譯名:《氣象戰》

近年香港男星吳彥祖頻頻出現在荷里活,在《Geostorm》中戲份也不少。筆者實在不明白為何台灣譯者要用「戰」一字,因為筆者記憶中這電影沒有什麼戰爭成分,最多也就是戲中Andrew Palma總統有選戰在身而已。這個譯者不僅沒有告訴觀眾這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還有誤導觀眾之嫌。內地譯名《全球風暴》雖然是直譯,但是能夠道出電影核心主題。香港電影令人歎為觀止。《人造天劫》四字表達出人類自作自受,製造出自然災害,面臨滅絕的劫難。言簡意賅! 香港的電影翻譯員充分善用中文的優勢及香港人的語文習慣,簡而精地向觀眾交代電影內容,是賣座外語片不可或缺的製作人員。遺憾的是,電影翻譯員在香港經常被忽視,部分連具名的機會也沒有。筆者希望大家在享受一部電影的同時,也想這一班專業人員致敬,說聲:「香港電影翻譯好嘢!」

【【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香港電影翻譯好嘢!」】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