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以鬯逝世】王家衛借《酒徒》重拾回憶 「曾經有鄰居是作家」

撰文:許育民
出版:更新:

二戰後南來的中國作家劉以鬯,於昨日(8日)逝世,享年99歲。由於王家衛從他的小說故事《酒徒》及《對倒》得到啟發,繼而創作出《花樣年華》及《2046》,令香港觀眾得到一個從流行文化踏進中國文學世界的啟機。
早年王家衛到台灣宣傳,訪問期間曾提到自己深受劉以鬯老師的影響。對於有法國書商因看了電影《花樣年華》後,替老師重推作品集的法文版,讓歐洲觀眾可以接觸到創作源頭,這令王家衛最為感動。「讓世人重新認識,知道香港曾經有過劉以鬯這樣的作家,是最讓我開心的事。」

由《花樣年華》到《2046》,都以作家周慕雲的故事串連起來。(劇照)
劉以鬯的《酒徒》成為王家衛喜歡的作品之一,並借鏡拍成電影。(電影畫面)
因為電影《花樣年華》在歐洲受歡迎,讓劉以鬯的文字譯成法文風行法國。(網上圖片)

文字跟隨電影到法國去

王家衛得知劉以鬯逝世的消息後,便在個人微博貼文寫道︰「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悼劉以鬯先生」只要你是王家衛電影的戲迷,這句話一點都不陌生,因為正是來自《2046》開場不久的一句引文。

王家衛其中兩部為人推崇的作品《花樣年華》及《2046》,正是從對方的《酒徒》及《對倒》筆觸得到啟發,並將之映像化。大家或會說《2046》改編了《酒徒》,但這說法其實不盡不實,事關當日的《酒徒》版權已賣給別人。

王家衛︰「因為電影版權早已賣給別人,不能直接改編,只好從中節錄一些對話,希望透過電影讓各地的年輕人知道劉以鬯這位作家,再認識他的作品。」事實上這個想法非常成功,在電影《花樣年華》上映後,原本收錄在《劉以鬯卷》的短篇《對倒》,因而有機會獨立成書,甚至隨電影風行到歐洲,當時就有位法國出版商,因看了《花樣年華》對原著感興趣,特地要把《劉以鬯作品集》翻譯成法文,這件事足令王導及劉老師開心不已。

周慕雲為生活要寫風月小說,這亦是60年代文人的寫照。(劇照)

周慕雲既是劉以鬯,又是這位鄰居

王家衛最欣賞劉以鬯的文字充滿想像力,更稱每次閱讀他的文字,自然會浮起一連串影像。事實上這些既是幻想畫面,亦是兒時回憶。時宜在60年代,王家衛隨家人由上海來港家居,那是只能租板間房的日子,就似電影《花樣年華》那種狹小空間的間隔。

那時候大量新移民湧現,房與房之間就是來自五湖四海,各省各縣的同胞,而王導印象最深,就是一位從事作家的鄰居。「他每天喝酒都喝得醉醺醺,後來才知道他在上海是一位名記者,來到香港只能活在這小狹小空間,基本上都有種落難的感覺。」

劉以鬯曾想過重新整理自己的文章,但王家衛覺得當時的文字正好展現那份無奈,不用刻意修飾。(電影畫面)

電影中的周慕雲,為了生活被逼寫武俠及艷情小說,這原來都是一則寫照,也是從劉老師字裡行間,流露出文人在那年頭的生活細節。「動亂中從上海來到香港的文人,不管你過去名氣有多響亮,生活還是要繼續,文人就只能靠一支筆來吃飯,為了生活就得迎合市場,什麼風花雪月的文章都要寫,那種心情是極度苦悶的。」

+2

力勸劉老師不用整理舊文

王家衛憶述當年這位鄰居,每天都很低調地寫寫寫,從早寫到晚才能勉強維生。「我剛認識他時,早上起床就開始寫到晚上8、9點,有空跟太太看場戲、散散步已是最大的娛樂。」未知落街食碗雲吞麵,會否又是一個指定動作。

因為電影,王家衛跟劉以鬯認識了,除了親自拜訪,拍攝時也有邀請對方到片場,想讓梁朝偉認知自己到底所演的是誰。又一次,劉老師曾向王家衛表示想重新整理自己過去的文章,認為那些為生活所寫的未盡如人意,但王家衛便極力勸阻。「在那樣條件下完成的作品,根本沒有想到是不是要傳頌後世,但不管動機是什麼,能讓人從字裡行間看到文人的無奈和才情。」事實上,只有保留那些作品的原貌,才能展現最真實的筆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