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I Can Only Imagine》背後煉成故事 源於不忍看的長期家暴

撰文:許育民
出版:更新:
說這首《I Can Only Imagine》是神曲,不是誇張其詞,因為他的確是一首讚頌神的歌曲,在美國福音界更視為殿堂級作品。不過歌曲背後其實是歌者Bart Millard跟爸爸的複雜父子情,就在18歲那年,父親去世時,將這份感受寫下而成,而二人複雜的關係2其實沿於長時間的家暴。電影《想更認識你》(I Can Only Imagine)就是將這個真人真事拍下。

電影《想更認識你》當中的「你」,是講自己的爸爸。主角Bart Millard(J.Michael Finley 飾)有個脾氣暴躁的爸爸,他年輕時充滿夢想,是個前途無限的美式足球員,可惜一次受傷被逼放棄,從此在他眼中就只有「不如意」三個字,並將這些倒黴感覺發泄在兒子身上,既用暴力打罵,亦用言語侮辱,雙管齊下。
家無寧日的前提下,定附上母親離家出走,自始小朋友每天下課回家,就是跟躁父困獸斗的開始。當話也不敢亂說時,更惶論心事分享。為生存,Bart嘗試討好父親去打美式足球,但二人關係依然沒好轉,日復日的地獄生活。直到高中畢業,Bart二話不說就憤而離家,以為離開了,問題便迎刃而解,但原來心靈上的傷口就是不癒合,成為揮之不去的糾結,於是決定踏上回家的路,為問題的根源--爸爸,找個出路。
雖然這個故事已成為傳道的典範,不過去到電影就沒有太濃的福音味道,反之是個探討親子溝通方程式的最佳例證。至於整個故事的靈魂,《I Can OnlyImagine》這首歌,一樣如流行曲般易入口消化,無論是信徒還是非信徒,都是再認識這首歌曲的最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