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城影展直擊.來稿】短評參展的伊朗、埃及、中國、波蘭好戲!

撰文:麥聖希
出版:更新:

康城影展過了一半,競賽電影也剛好放了一半。

影展開始時,不少評論都在批評,看過的人都說今年的電影不行。就個人而言,目前競賽的電影要看的都看過了,倒沒有覺得這是不濟的一年。我甚至覺得這將會是不錯的一年,起碼,目前看到的都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各自在不同的領域上創作不一樣的東西。

埃及導演A.B.Shawky作品《Yomeddine》口碑不佳。

最受多人詬病的是兩部開幕片電影,伊朗導演阿斯加法哈迪(Asghar Farhadi)的新作《Everybody Knows》和埃及導演A.B.Shawky的作品《Yomeddine》。

其實前者整體尚算工整扎實,演員出色,也有著導演法哈迪說故事的特色︰通過一件事,引發伊朗社會上的問題。只是今次通過綁架案帶出家庭的秘密、階級的矛盾,只是點到即止,沒有挖掘更深層、更複雜的社會矛盾。

後者《Yomeddine》本身也不是爛片,只不過不屬於競賽片的常規選擇。痲瘋孤兒長大後與黑人小孩的一段尋親之旅,意識正確,充滿正能量。作為康城的競賽片,它無疑是濫於溫情,流於傳統,但它來自埃及,正好平衡了影展一向的歐美重心,最終被選入競賽單元,相信有不少是地域因素。

《江湖兒女》算是賈樟柯創作上的小總結,文本互涉,可堪玩味。

接下來的,又回歸了影展的常規選舉:

賈樟柯導演的《江湖兒女》延續了導演對小人物的關注,把兒女之情置放在江湖的洪流中,趙濤對愛情的堅執,把江湖大佬的兄弟情都比下去;她失落過後,對愛情的點點渴望,來得何等卑微、何等的有血有肉。終歸這個江湖,是黑幫的江湖令人心思變?還是經濟發展下的巨輪,變成洪水猛獸將人心吞噬?《江》算是賈樟柯創作上的小總結,文本互涉,可堪玩味,《任逍遙》、《三峽好人》、《山河故人》的映照,構成一幅波瀾壯闊的景象,一個變得蒼涼無力的江湖。

高達的《The Image Book》繼續破格。
高達在康城接受訪問。

今年的高潮之一,必定是高達的《The Image Book》。不管你看不看懂(相信沒有人能完全明白),掛名影迷的你都一定會朝聖。他繼續破格,用上大批的經典電影片段、電視新聞、廣告、畫作,大肆拼貼混剪,再加上多聲道、左右移動的單聲道,和喃喃自語、語焉不詳的獨白。高達用盡各種數碼化年代的技法,拒絕傳達單一或清晰或連貫的信息,產生極度抽離的效果。內容上,大體可分成五章,Remake、St Petersburg、Travel、Spirit of Law和Central Area,但觀眾又絕不能清晰歸納出某一章節的主旨。在過度曝光或脫色的影像上,大致可看到不少反覆出現的影像,如欺凌女性、戰爭、宗教等,但要重組它們,建構出完整的信息,肯定徒勞無功,這也是導演的用意。

來自波蘭的《Cold War》是暫時評分最高的電影之一。

來自波蘭的《Cold War》是暫時評分最高的電影之一。導演彭維彭域高斯基(Pawel Pawlikowski)的前作《修女伊德》(Ida)讓他成為影展的新貴,這套《Cold War》沿用黑白攝影,同一女主角,片名語帶雙關,既是指出五十年代美蘇冷戰的背景,寫波蘭藝術家掙扎求存、顛沛流離的生活,同時亦指出電影中的男女關係忽冷忽熱,若即若離。電影橫跨二三十年,導演大膽地剪掉大量時序的交代,捨棄情節上的連貫,讓劇情純粹集中在二人的戀情,精煉簡潔。女主角由波蘭的民謠,唱到巴黎的爵士樂、流行曲,憑歌寄意,亦側寫了時代的變遷,二人在滾滾紅塵中載浮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