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為電影補完 三大理由戲迷必追原著小說

撰文:施玲玲
出版:更新: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改編自美國作家André Aciman同名小說,去年底在美國上映即成為熱話,劇情沒有過份強調社會規範的束縛,而是將重點放回愛情的本質,其實如果抽離了同志元素,作品說的就是初戀那種酸甜滋味。
電影不但捧紅添麥菲查洛美(Timothée Chalamet),又入圍今屆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等大獎,更是少數睇完套戲再睇書會更有感覺的作品。以下就歸納出三個重要元素,證明睇戲之後更應該要睇埋本小說。
註:內含劇透。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榮獲三項奧斯卡入圍。(劇照)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描寫了一個在意大利發生的愛情故事,17歲的Elio和24歲的Oliver在懷疑中探索愛意,直至終於突破不安盡情品嚐甜美的果實,因為他們深知當夏天完結就是分別之時。文字和映像的表現手法不能類比,但編劇James Ivory跟足小說還原故事、保留重要對話之餘,亦整合出流暢的劇情,難怪橫掃英國奧斯卡(BAFTA)、美國影評人之選大獎、美國編劇公會獎等多個組織的最佳改編劇本,被看好下次在奧斯卡再下一城。如果說觀眾看電影能享受想像空間,那麼原著就是答案,特別是睇完電影再睇書,絕對另有一番體驗。

小本製作的《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去年底至今橫掃多獎,成為今個頌獎禮季節的黑馬。(劇照)

1. 第一身vs第三身

原著小說跟電影最大分別就是敘事角度,書中以Elio第一身出發,由首章開始已用直白的文字展示他對Oliver的迷戀和渴望,連初夜後的自我懷疑和厭惡也沒有放過,讀者由始至終如同他肚裏的小蟲,了解他的每個想法,不要看Elio表面冷淡,其實腦內對白非常多,也是每人暗戀時都有過的獨白。

而電影中,觀眾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他們的愛情,所有情感都要靠兩位主角的表情表現出來,所以起初或會覺得Elio有點難以捉摸,然而畫面中也有不少線索拼湊出答案,全靠Timothée Chalamet和Armie Hammer完整演繹出Elio和Oliver的慾望和衝動。

Timothée Chalamet憑《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問鼎奧斯卡影帝。(劇照)

2. 高潮位Oliver有食蜜桃

電影中最激的一幕,離不開Elio用蜜桃自瀆,這情節同樣是由原著照搬,不過發展就有點不一樣。戲中,Oliver發現了Elio做的「好事」後,戲言要給他看場好戲,準備把沾了精液的蜜桃吃下肚,卻在Elio的激烈反對下宣告失敗,但在小說裏他不但成功吃掉蜜桃,Elio的反應更傾向滿足,內心獨白亦充滿性意味,認為對方一邊用熾熱目光看着他一邊慢慢吃桃的畫面比性愛去得更盡,其至仔細描寫感受到對方正在細細品嚐,本屬於自己的東西進入Oliver的口中已變成他的。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在意大利Crema取景。(劇照)

3. 原著小說有真正結局

世間上不是每段戀情都能開花結果,更遑論發生在上世紀的異地同志戀。戲中Oliver依期離開,再聯絡Elio時已是通知他準備結婚的消息,電影以特寫Elio的長鏡頭完結,不難想像那年夏天當時在他腦中又再走了一遍。而小說的故事卻尚有後文,講述了Elio長大後到美國留學,Oliver則曾帶太太和孩子回到意大利小鎮短住;也有延伸到多年後,Elio仍難忘舊情到Oliver任教的大學,二人之間已多了道叫做家庭的鴻溝,Oliver也已變成居家好爸爸;甚至直到Elio的爸爸去世後,Oliver重遊舊地慰問,即使他口中說沒有忘記,但Elio知道已經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