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影評】馮小剛展現文人風骨 以電影符號暗示文革的破壞
「文化大革命」對於年青一代而言總是這麼近那麼遠,從小在中史書認識這個中國史上的大悲劇,但在畫面感上卻少了點甚麼,畢竟我們未曾親自經歷過。馮小剛的《芳華》就補充了那點空白的畫面,而且整套電影隱喻處處,把文革以至共產思想的反思都放到電影中。在一度被打成禁片,嚴厲監管的情況下仍能拍得出如此一齣人民電影,委實令人由衷敬佩。
文革爆發時,馮導本人不過8歲,而當他終於高中畢業後便隨之進入了北京軍區文工團擔任舞美設計,可以知道他對文工團的真實狀況有比較確切的掌握,對於《芳華》重現文工團部分應是較確切的,而問題是馮小剛到底是想單純的重現,還是想在電影中帶出甚麼訊息。當年文革過後,內地文壇充斥著傷痕文學與反思文學,反映絕大多數的有識之士其實對文革、對毛澤東都非盲從,只是文革時期不能隨意發表意見而已。而作為知識分子的馮小剛對於親身經歷過的文革,會否只是單純地憶述自己腦海中的往事,一想便知。
注意:以下內容含劇透:
角色命運暗示文革的破壞
電影兩位女主角何小萍(苗苗飾)及蕭穗子(鍾楚曦飾)雖然出身不同,際遇也不同。但有個共通之處,就是爸爸都被抓去勞改,小萍的父親後來更死了,兩父女至死不能相見,而一切都是拜當時政府所賜。而令人無奈的是縱使你家庭因共產黨而遭破壞,但你卻無計可施,甚至要為了不被傷害而加入共產黨,小萍與蕭穗子就是在這種無奈下存活的一代悲劇年輕人。雖然馮導在這些細節的處理上只輕輕帶過,但也為電影帶來了深刻的反思。
男主角象徵共產思想 反思違背人性的思想
而男主角劉峰(黃軒飾)也是個相當值得細看的人物,被稱為「活雷鋒」(雷鋒是一個青年早逝的共產黨員,被共產黨塑造成黨員革命象徵與模範)的他性格隨和有禮,而且事事以他人為先亳不吝嗇,在戰場上亦英勇奮戰,且絕不拋下自己隊友苟活,這種完美的人格加上「活雷鋒」的稱號,馮導銳意把他塑造成共產思想的象徵。可是《芳華》中的「活雷鋒」並不完美,他與一般人都一樣有情慾,在戲中「耍流氓」了一下﹐結果自己陷入不復之境。雷鋒的不完美個人認為就正正反映了共產思想的不可能,違背人性是共產思想一直為人垢病的部分,而馮導通過一個人物表返了這種反思。不過我倒是很驚訝內地方面竟然能接受如此明顯的諷刺,到底是開放了還是真的看不懂呢?
【芳華】老兵著軍服撐埸 馮小剛新片愈禁愈紅兩星期橫掃10億票房
還有其他的嘲諷,如蕭穗子、郝淑雯與陳燦的三角關係,最終以同樣是幹部子弟,「木門對木門」的因由下作結,反射了政權的把持與官官相衛的情況。又如劉峰受審時以片末被公安留難時,都反映了共產黨的腐敗。而令人好奇的是﹐內地廣電局竟然會容許這些明顯的反共內容在戲中出現,到底是開放了還是真的看不懂?
《芳華》是一套很有人文情懷的電影,對於知悉故事歷史背境的人而言會很有共鳴,亦能從中看到端倪。他展現了對那段歷史的回望與反思,關懷老兵的際遇。作為馮小剛的電影,《芳華》未必拍得最好,但它會是最真誠的一部。要感激馮導在較封閉的國度中拍出一套不封閉而政治意識濃厚的電影,不是拍得好或不好的問題,而是單單他作為一位成名大導有此勇氣與氣度拍一套文革電影,便已經值得令大家拍爛手掌。這種文人風骨可不是在中國隨隨便便都能找到。相對張藝謀的《活著》,《芳華》諷刺的直接明顯不及見血見肉,但能在今時今日的中國用芳華及老兵去包裝,拍出一套暗含反共意識的電影,並讓中國14億人口有機會在大銀幕上欣賞,不論他們看明白了多少都好,意義仍是相當重大的。
更多《芳華》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