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2017評論】得獎台片著重寫實性 真正實現用電影反映社會

撰文:林穎嵐
出版:更新:

第54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圓滿落幕,今年入圍名單上有多部由台灣本土製作的電影,如《大佛普拉斯》、《血觀音》、《阿莉芙》及《強尼·凱克》等均有入圍,題材大部分反映台灣本土社會現況,有別於過去文藝氣息較強的台灣影圈風格;而今屆26個獎項中,有14個獎項由台灣電影奪得,整晚的大贏家更是勇奪5個獎項的《大佛普拉斯》。

《血觀音》奪得最佳劇情片。(電視截圖)

旨在鼓勵本土電影人

由1962年開始舉行的台灣金馬獎,是現今歷史最悠久的華語電影獎,「金馬」二字源自金門、馬祖兩外島地名的字首,舉辦初期旨在鼓勵中華民國電影業界人士,希望電影人能效法前線國軍官兵的堅強奮發精神。不過,自從內地電影業發展逐漸蓬勃後,金馬獎也開始將獎項頒發予內地及香港電影,直至早幾年,更被台灣網民諷刺金馬是個內地電影人頒獎禮。

大贏家《大佛普拉斯》反映台灣社會實況

其實今年入圍的內地電影不少,例如《嘉年華》、最佳動畫長片《大世界》及《老獸》,雖然大獎中如最佳男主角及最佳導演均由內地片奪得,但仍有最佳劇情片及最佳女主角由台片奪得,而今年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由台灣新晉導演執導的寫實電影《大佛普拉斯》獲10項提名,共得5個獎項,包括最佳原創歌曲、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及最佳新導演。

《大佛》於台南本土取景,電影效果非常寫實。(劇照)

取材自日常生活

《大佛》成為大贏家其另一代表性是,觀眾對台灣電影的刻板印象一直偏向文藝,但《大佛》的導演卻是一位在地的紀錄片導演,而該片亦是一部切切實實反映台灣社會的電影作品。該片以外地人少有留意的台南為背景,而且所有主角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如片中的收買佬肚財、工場警衛菜埔及廟祝等,每個角色都代表著台灣社會最低下階層的生活,讓全球觀眾都能透過電影了解台灣社會現況。

台灣電影《阿莉芙》,主題聚焦在台灣的性小眾。(劇照)

《阿莉芙》反映性小眾想法

而今屆其他獲獎台灣片,如最佳男配角陳竹昇得獎電影《阿莉芙》,主題亦聚焦於台灣的性小眾──跨性別者,這一族群的人近年在台灣逐漸增加,而此片對片中4位主角的深入探討,亦可令台灣以至全球觀眾更能了解他們的世界,讓他們不再孤單。而惠英紅獲得「最佳女主角」的作品《血觀音》,雖然描述了三代女性玩心計,但電影以女性為主題,多少也改變台灣電影以往陽氣極盛的傾向,反映台灣當地的女性地位在逐漸提升。

女性主導的電影《血觀音》,在金馬獎也大放異彩。(劇照)

電影與社會,總是有著連繫,就如最佳劇情片得獎導演楊雅喆在台上高舉的標語所寫「沒有人是局外人」,不論是台灣、香港抑或歐美市場,兩者之間,我們都缺一不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