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電影節】 《狂獸》導演李子俊由場務做起:不要怕蝕底

撰文:羅偉強
出版:更新:

如果要說香港電影圈最需要的資源,相信很多人都覺得是人才。香港院校的電影相關學系本身不算多,每年畢業生偏少,而且畢業後亦未必投入電影圈,即使投入了又可能很快北望神州。因此,培養新血成了業界當務之急。「亞洲電影大獎學院」近年開始讓一些電影系學生參與亞洲部份大型影展,譬如去年到了台北金馬影展,而今年則是繼2015年後,亞洲電影大獎再度帶學生到釜山國際電影節觀摩與交流,擴闊他們對電影的眼光。

今年《香港01》與亞洲電影大獎學院合作,請來剛在釜山舉行世界首映的《狂獸》導演李子俊及兩位被選中的學生對談,兩位學生分別是來自香港演藝學院主修電影電視的Christy,與來自香港浸會大學主修電影的Keita。李導演把自身經驗分享予兩位電影界後輩。三人對話彷佛一見如故,李導演自然也傾囊相授,把多年實戰經歷盡量灌輸給兩位學生。

「紅褲仔」出身 由低做起 

李導演本身是「紅褲仔」出身,沒有接受過電影方面的學院式教育,由低做起,慢慢循實戰途徑一步一步向上爬,走到現在當上導演一職,過程毫不容易。那麼,李導演又覺得學院派與紅褲仔有甚麼不同?「(紅褲仔)的路比較艱難,但會學到很多,令你開始了解製作一套電影的過程到底是怎樣。但相對而言,紅褲仔創作上的思考能力會遜於學院派,兩者形成相反,一種重製作而欠創作,另一種則有創作卻缺乏實際製作經驗。但我覺得,兩者的終點是殊途同歸。」但問到李導若可再選會走哪一條路時,他意外地選了學院派,原因是由低做起,轉型會較難,但他同時表示,製作給了他很多寶貴經驗和認識了很多不同的人,包括他的多位「師父」。

李導演與香港浸會大學的學生Keita及香港演藝學院的Christy分享自己的心得。(沈洛嘉攝)
《狂獸》今年獲選為亞洲三大電影節之一的「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參展電影。(《狂獸》劇照)

處處遇恩師

當李導演還是一名場務時,他的師父麥兆輝就告誡他:「一定要記得叫人的名字。」他解釋:「不可以叫道具助理做道具,而要叫人全名。如此一來,對方會感覺到你的尊重,才會對你有相應的尊重。」這種道理好像很顯淺,但並非每個職場人士都會實行。除了麥兆輝外,還有很多導演都對李子俊有一定影響。包括爾冬陞及莊文強,都是李子俊的「恩師」。「我一入行就是跟爾冬陞,是他令我明白甚麼是電影製作;而劉偉強、莊文強與麥兆輝也一樣,令我明白要尊重每個崗位的人。而且他們教會我,拍動作片時永遠要安全至上,不應明知危險,為了畫面好而硬做。鄭保瑞則教會我如何做一個導演。」現時身兼「香港電影副導演會」會長的李子俊,不就是在將師父所授的薪火相傳給下一代嗎?他透露,未來將會舉辦講座甚至課程,讓新一代更了解「副導演」的職責。

過程中李子俊導演分享了不少趣事,自己都講得忍俊不禁。(沈洛嘉攝)
李子俊曾為《聽風者》、《盲探》及《竊聽風雲》系列擔任副導,拍攝動作片經驗豐富。(《狂獸》劇照)

捱罵是常事

李導演席間向兩位學生分享了不少有趣經歷,例如「如何進入導演的思考領域?」不同導演有不同性格與風格,跟他們合作,每每要學習如何跟上他們的步伐,學習過程中少不免會被責罵。「以前被徐克導演鬧過很多次,其中一次要拍攝海浪,因為拍海浪很難判定好不好,所以我回頭望了徐導幾次,希望他嗌cut,結果他沒有。一直拍了差不多5分鐘,我再回頭,導演就開聲:『阿俊你做乜嘢呀?』(請自行補上粗口)這是個有趣的經歷。」李導演把這些幽默的自身經驗娓娓道來,其實是想告訴學生,初入行不要怕蝕底,被責罵是平常不過的事,重點是如何從中汲取經驗。

借鏡韓國拍攝技術

從場務、副導到導演,李子俊的電影之路,憑着一步步的汗水與努力慢慢建成。近年韓國電影的發展愈來愈繁盛,連香港人都開始對韓國電影有興趣,甚至部份人趨之若鶩。他今次來到釜山,與一眾韓國電影人交流,不知道他認為,韓片有甚麼地方值得港人借鏡呢?「其實拍《狂獸》時我都用到韓國的技術,也請了當地人幫忙拍攝,很多技術上的特效都需要借用到韓國人的技術,如船上打鬥一幕,韓國技術可以令它有種360度郁動的感覺。香港與內地的業者未必能輕易做到這種效果,所以那一幕選擇在韓國拍攝。」講到尾,其實就是香港政府對電影業沒有很多的支持,不少讀完電影系的年輕一代都北上內地發展,致使香港電影專材一直匱乏。希望今次來到釜山國際電影節的學生,未來都可以為港產片出一分力!相信李導演也感受到他們對電影的熱誠與認真,才會滔滔不絕向他們教授自己十多年來的經驗。

《狂獸》雖然是李子俊首次執導的作品,卻已是10多年經驗的集成。(羅偉強攝)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