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權司機.影評】敢於面對過去的國家 才是進步的開始

撰文:許育民
出版:更新:

電影在南韓掀起極大迴響,因為電影情節正好讓民眾回憶起當年,大家為民主灑熱血的日子,沒有這位記者的記錄,沒有這位司機的仗義,光州事件的真相將無法公開,亦無法觸動全國人民的關注,埋下全民覺醒的一步。
電影在今天的香港上畫,意義重大,因為我們都是在這3、4年才學會覺醒這詞彙,未覺醒前,大家都如戲中的司機金四福,埋怨示威、埋怨阻自己搵食……直至看到一幕幕的震撼畫面。

從一部電影,可見一個國家面對自己的勇氣。

你有記得當年「六四事件」,有亞洲電視記者如何千辛萬苦,北京學生如何冒險護送他們離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將這些新聞片段公諸於世,令外界關注。若有這件事情的記憶,看《逆權司機》時就似在看一場歷史重演。

戲中的德國記者,為示威學生拍下重要的每一幕。

韓國人看固然大有感受,但香港經歷了一場政治運動後,看着這部電影也是另有一番滋味。兩小時的電影進程,就似濃縮了港人這數年間的心路歷程,宋康昊演繹的的士司機,就是由一個向錢看的市儈司機,因為幾日間的所見所聞,變成後來甘為新聞影片而不計錢財,甚至準備獻上生命去守護的民主鬥士。起初還懷疑當中有幾多成屬真實反應,直至後來已故的「金四福」兒子金承必,憶述爸爸經歷過事件回來當晚,就只說了一句︰「怎麼可以這樣殺害自己國家的人」,便感受到劇情所呈現的與真實不遠已。

金四福有知過,亦有覺悟的時候。「仗義每多屠狗輩」無論哪個時代、哪個國家都是同樣的情況。

導演更仔細的設計是描述金四福的內心起伏和掙扎,一個人不是一朝覺醒便進化為神,當金四福還未敢相信眼前所見的一切,甚至覺得就算係事實,自己也無能力改變,正準備袋好酬勞回漢城之際,便聽到光州市民如何對這場運動指指點點,如何誤信官媒報道手無寸鐵學生暴徒去打傷軍人,從而讓他在這場運動中找到一個角色,護送這位德國記者安全離開,將真相帶出光州。

戲中描述德國記者彼得,都是為了錢才當記者,才去冒這個險。

仗義每多屠狗輩,當日佔領運動,雖然得不到一眾「逆權司機」的相助,但也有一班「逆權搭棚工人」幫手紮鐵馬,有幾個「逆權發行車」用貨車堵路,這正是當一個人覺醒後,希望從自己的崗位、專長找到一個幫忙點,加以發力。

同樣,電影人在社運上也在發揮其功效,香港一群年輕導演便拍了一部《十年》,試圖幻想香港再經歷多十年時間,社會、政治、民生各方面,會變成甚麼景況,甚麼模樣,大家又是否對這改變顯得無能為力為時已晚呢?結果電影獲民眾支持,票選成金像獎「最佳電影」,但就一直被在位者嗤之以鼻。

相信不少人看的時候都會想起《十年》、想起雨傘。

其實這部電影是從幻想建構出,製作團隊能由排除萬難拍攝到爭取上畫,是靠一眾人的勇氣。但《逆權司機》所展現的是一個國家的黑歷史,能拍出能上畫能大收,靠的是整個國家的一份勇氣,敢於面對自己過去的人民。正如二戰後的德國,也因為正視歷史,未有逃避國家的過去,積極處理才得到國際間的認同。雖然《逆權司機》在當地上畫後也遇反對聲音,但最重要是現任總統文在寅高調地前往觀看,並已設組徹查光州事件的真相。

要從一個國家,找到一位屬於當地的「逆權司機」不難,但要從一個國家找到一部屬於他們的《逆權司機》,就是得來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