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回魂.影評】史提芬京書迷都滿意 為班細路可以再睇多次 

撰文:佘漢姬
出版:更新:

評論一部恐怖電影好不好看,多數人會傾向以驚嚇程度作準則,問你「驚唔驚」。不過「驚」本身好主觀,熱愛看恐怖片、身經百戰的人基本上對各種嚇人手法都免疫,反為着眼於影片的故事性。近日上映的《小丑回魂》(It)就示範了如何嚇得言之有物,以怪物小丑為引子帶出一則青春成長物語。睇完不但想加入「失敗者俱樂部」(The Losers’ Club)與這班細路共同進退,更希望快點睇到下一集。
評價間有少量劇透,敬請留意。

大人對失蹤事件愛理不理,「失敗者俱樂部」只好自己想辦法對抗怪物小丑。(《小丑回魂》劇照)

如果單純計驚嚇程度,《小丑回魂》大概比不上早前的《詭娃安娜貝爾:造孽》(Annabelle:Creation),就個人而言,甚至覺得小丑Pennywise有點可愛(看牠那對兔仔牙)。不過《小丑回魂》聰明在願意花篇幅建立角色,給予觀眾足夠時間與空間去了解幾位小主角(潛在受害者),等到他們面對怪物時,在座的人能夠輕易代入他們的視點,明白「牠」到底有幾恐怖。怪物不是只有小丑的模樣,而是可以針對受害者最害怕的東西轉換形態,驚嚇的手法因此層出不窮,沒有悶場。但比「牠」更得人驚的,是小鎮的大人們,他們不可靠、自私、冷漠,是孩子們恐懼的源頭。這些不合格的父母對未成年者作出欺騙、虐待的行為,變成他們成長中的痛。「失敗者俱樂部」對付小丑除了為解決神秘失蹤事件,亦是與自己的心魔戰鬥。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失敗者」更依賴彼此更團結,友情發揮最大的力量,令電影後段變得非常熱血。惟原著中着墨甚多的種族歧視問題,還有小丑的來歷,電影僅略略帶過,希望能在續集補強。

對於暑假,你只記得暑期作業,定一場與好友同行的大冒險?(《小丑回魂》劇照)
電影的重心是如何克服成長的恐懼,小丑反而只是點綴。(《小丑回魂》劇照)

筆者曾經在《無名屍詛咒》(The Autopsy of Jane Doe)的影評內說過,將角色蠢化去迫觀眾覺得緊張是低質的嚇人手法(例如堅持要單獨行動、說話不清不楚),這是許多恐怖片的通病。《小丑回魂》最令人高興的一點,是主角們並非長期處於捱打的狀態,失敗過一次後會懂得變通,打怪會記得帶武器,這才叫正常人反應。由於演員有重疊,加上又是80年代一群小孩對付惡魔的故事,部分評論指這部電影很像Netflix劇集《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只能說搞清楚先後次序再說吧。(提示:《怪奇物語》導演Duffer兄弟是史提芬京的超級fans。)

小丑Pennywise只不過是「牠」其中一個形態。(《小丑回魂》劇照)
舊版的「失敗者俱樂部」性格不及2017版鮮明。(影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