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明新戲上映7日變網大 全球電影短時間內串流上架為何成趨勢?
2.41萬元(人民幣、下同),這是黃曉明新戲《戴假髮的人》在上週五的單日票房,發生於院線改網播的前一天。根據貓眼專業版資料,當天一共有719人次走進戲院觀看了這部電影。這700多觀眾不知道,這部電影在院線上映7天後,就上架愛奇藝,會員免費看全片。
視窗期縮短,院線電影變網大,這種情況在今年並非首次發生。上半年包貝爾主演的《大“反”派》,上映10天後轉為網播。五一檔,楊冪主演的電影《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上映6天後,改為在優酷播出。這兩部電影的總票房均為5000多萬元,低於上映前的預期,網播後均為會員免費可看。
【圖輯】點圖放大看更多《戴假髮的人》劇照👇👇👇
對於那些買飛入場的觀眾來說,這樣的操作無異於背刺。無論網播選擇的是單片付費還是僅會員可看,觀眾的開銷都要低於電影票價,更別說往返花費的時間成本。在電影市場趨冷的背景下,類似的操作顯然會加劇局面的惡化。
01
一部電影從院線上映到登陸視頻平臺,這段時間被稱為視窗期。內地電影市場的視窗期一般在1到2個月左右。
《戴假髮的人》出品方是英皇,主演是黃曉明。導演董越此前有兩部院線片,分別是票房3064萬元的《你是我的春天》、票房2717萬元的《暴雪將至》,雖然內容設定陳舊,但視聽語言還是頗具亮點。
【圖輯】點圖放大看更多黃曉明「新女」網紅葉珂照片👇👇👇
可惜現實很殘酷。416萬元的總票房,就是市場給出的答案,成績甚至不及導演首作《暴雪將至》的票房零頭。在目前的電影市場,上映後票房不理想的作品有兩條出路:一是撤檔後擇期再戰;二是走視頻平臺網播。
那些撤檔重映的電影,多數都沒能取得好成績,更多的是再無下文。網播作為回籠資金、及時止損的方法,成了《戴假髮的人》的選擇。縮短視窗期有些無奈,而規矩得有人遵守才能成其為規矩。
實際操作中,視窗期可長可短。票房表現不錯的作品,多半會考慮金鑰延期,像中國國慶檔的《志願軍:存亡之戰》甚至金鑰二次延期。票房不如意的,則會儘量壓縮時間,甚至無縫銜接。
2018年賈樟柯導演的《江湖兒女》,上映不足兩周即轉為網播,實行9.9元單片付費。同年劉暢導演的《二十歲》,視窗期僅6天。有這些先例在,片方的操作可以理解。
【相關圖輯】年初至今口碑最強10大華語電影:金手指、鬼才之道、周處除三害…(點圖放大瀏覽👇👇👇)
根據相關統計,今年票房破億的中國電影,基本在2個月內都可以在視頻網站通過會員免費觀看,個別需要單片付費。從片方的角度看,當院線票房接近天花板後,在熱度期內賣個好價錢是個不錯的選擇。
從平臺的角度看,電影越早上架,對會員拉新等方面的助力就越大。兩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讓電影登陸視頻網站的視窗期大大縮短。
【相關圖輯】Angelababy疑暗示黃曉明有變 一文看清傳婚變時間線(點圖放大瀏覽👇👇👇)
02
國外的電影市場其實也面臨類似的問題。早先,荷李活嚴格遵守著3個月左右的視窗期。2015年Netflix試圖打破這一限制,把《無境之獸》(Beasts of No Nation)與院線同步網播,最後以北美院線的聯合抵制收場。疫情三年衝擊了原有的市場格局,很多院線電影主動或被迫網播。
像迪士尼的《花木蘭》(Mulan)就跳過院線,直接上架了自家旗下的流媒體平臺Disney+。此舉雖然爭議不小,但短時間內Disney+下載量激增,對迪士尼發展流媒體的戰略幫助巨大。
【圖輯】點圖放大看更多《花木蘭》真人版電影劇照👇👇👇
漫威(Marvel)系列的重磅電影《黑寡婦》(Black Widow),也一再推遲上映日期,最後選擇在院線和Disney+同步上映,平臺用戶可以付費觀看。縮短視窗期成了一系列荷李活大片的選擇。
環球影業的《狂野時速10》(Fast X)的視窗期為21天,《變形金剛6:狂獸崛起》(Transformers: Rise of the Beasts)是32天,《閃電俠》(The Flash)也是一個月出頭。2023年全球的熱門電影《Barbie芭比》,在院線上映53天後開啟了線上點播業務,費用為24.99美元。橫向對比,這已經屬於比較長的視窗期了。
【懶人包】點圖放大看「《閃電俠》睇前必知N件事」👇👇👇
也有像《奧本海默》(Oppenheimer)、《蜘蛛俠:飛躍蜘蛛宇宙》(Spider-Man: Across the Spider-Verse)這類保持60天以上視窗期的電影,但多數電影的片方傾向於縮短。
今年電影的視窗期則進一步縮短。根據IndieWire的統計,2024年荷李活暑期電影的院線視窗期平均為35天,比去年同期的41天縮短了將近一周。片方其實樂於見到這樣的變化。如果減去平臺費用,單次付費點播收入的70至80%將歸片方所有,高於院線分成。
視窗期越來越短,確實已經形成趨勢。
【相關圖輯】蜘蛛俠飛躍蜘蛛宇宙|8大伏筆及解釋 Miles原來先係終極反派?(點圖放大瀏覽👇👇👇)
03
貌似,《戴假髮的人》壓縮視窗期符合電影市場的潮流。可問題的關鍵在於,當一個市場6成左右的觀眾一年只進一次戲院,如此操作將加劇惡性循環。
在電影市場比較繁榮的時候,大盤整體熱度在。像《戴假髮的人》這樣的電影,雖然吃不上肉,總能喝到湯。但是如今不同,大河無水小河幹,觀眾的流失帶來了連鎖反應。
長視頻形勢告急,觀眾已經沒有耐性走入戲院,為一部品質不突出的作品找優點了。
和《戴假髮的人》同病相憐的,還有一些依然堅守院線的同期電影。王千源、馮紹峰、王麗坤主演的《金錢堡壘》,上映5天,票房257萬元。賈樟柯導演的《風流一代》上映5天,票房不足400萬元……這些電影票房慘澹的原因可能各異,但整體卻反映了電影行業的現實困境。
視窗期越來越短,折射出行業的底氣不足,也在動搖觀眾的信心。既然只要等上一周就能上網看,又有多少人願意走進戲院呢?電影畢竟是非剛需產品,最終的勝利一定屬於「等等黨」,更別說還有盜版資源分流觀眾了。
【相關圖輯】《慶餘年》張若昀只排第七!盤點2024年微博十大陸劇演員排行榜(點圖放大瀏覽👇👇👇)
在《好東西》在大陸上映之前,工作日大盤已經在兩千多萬徘徊多日,頭部電影單日票房也只有百萬量級,普遍下滑已成常態。如果電影行業不能及時反思,拿出足夠有吸引力的作品,觀眾的流失還會持續,未來院線變網大恐將司空見慣。
視窗期的意義在於對院線提供保護,當票房產出過低時,視窗期存在的意義已經不大。一切堅固的東西煙消雲散了,院線電影的明天在哪裡?7天轉「網大」 ,會成為不鹹不淡的腰部電影的集體歸宿嗎?
【本文獲「影視獨舌」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dus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