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城專訪|監製江志強開啟香港災難片 導演潘耀明︰爆到居民報警

撰文:許育民
出版:更新:

香港首部輻射災難片《焚城》,將於11月1日正式公映。電影故事雖然是虛構,但背後就是啟發自真實事件,一篇由《香港01》報道關於「有毒洋垃圾轉運」的新聞,而現實中一個小小的漏洞,就引發起安樂影片老闆江志強先生的創意,擔任監製一職,將它衍生成一部災難片。「西方好多災難,韓國都有,香港比較少,因為大家都覺得香港是福地,怎會有災難?」今次就由江生聯同《焚城》的導演潘耀明,一齊細訴這場災難是怎樣煉成的。

《焚城》的導演潘耀明(左),跟老闆兼監製江志強(右),一齊細訴這場災難是怎樣煉成的。(葉志明 攝)

有漏洞就有危機

關於《香港01》2016年的「有毒洋垃圾轉運」報道,由於有人睇中轉口的漏洞,而香港棕地使用亦存在灰色地帶,令到有集團將發達國家製造出來的電子垃圾運到香港,無王管地任意處理。未計及輻射,這些垃圾都已為環境帶來嚴重影響,而當中含有幾多輻射物質,冇人知。

焚城|《香港01》報道啟發創作 監製江志強︰看似遙遠但息息相關

《香港01》於2016年的一系列報道,引起江志強的關注。(《香港01》製圖)

「冇人知」正好是潛伏另一漏洞。江志強︰「我們看到巴西戈亞尼亞個案(1987年),就是個無公德心的人,將垃圾任意處理,當中有醫療垃圾,然後拾荒者不知情下拿去賣,變成一場災難。」這次災難導致這4人死亡,約112,000人接受了放射性污染檢查,其中249人被發現受到污染。而整宗事故所涉及的輻射物質,高度放射性氯化銫(由銫-137組成),只是93克(約3.3安士)。

電影《焚城》,混入與官員角力的《寒戰》式權鬥場面,背後亦引用巴西戈亞尼亞的例子。(《焚城》劇照)

江志強︰「我有問專家香港有冇可能發生?對方回答只要達一定數量的銫137,就會發生。戈亞尼亞事件都只是這麼少,香港很多大學、醫院都有用到銫,特別用在癌症治療上,工程用的則量儀器都有用,所以這元素在大家生活上是有存在,聯合醫院都曾經發生過遺失。」說著說著,的確有潛在風險。

現實中一個小小的漏洞,就引發起安樂影片老闆江志強先生的創意,擔任監製一職,將它衍生成一部災難片。(葉志明 攝)

希望看後會多一點關心

雖然電影故事是虛構,但創作上都儘量貼近現實。而決心要拍一部災難片,不是想帶出甚麼警世訊號,又或要無中生有令人人自危,江生最大目的是要大家學會關心自己的地方。「希望大家睇完這套戲會有多一份關心。回想第一次看這篇報道,文中涉及的問題我聽都未聽過,就算當日報道見街後,都絕少人作出跟進。相反,《TIME》(時代雜誌)就有轉載。原來大家都是個漠不關心的香港人,包括我。今次拍部戲,就是希望每個香港人多一點關心。早前我將電影放予消防處處長看,他多謝我拍了這部戲,帶出只要關心多少少身邊的人和事,就已幫了消防員減少意外,少一點犧牲。」

消防處處長看過《焚城》後,欣賞故事帶出只要關心多少少身邊的人和事,就已幫了消防員減少意外,少一點犧牲。(《焚城》劇照)

至於導演潘耀明,對這部戲的要求比較單純︰「這部戲嚴格來說是沒有壞人,一件事是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甚麼是錯,只是結果不同。在這麼危急的情況下做一個決定,是會很矛盾,很多衝突。就算你做一件自認為對的事,出到來都有一大堆人說你是錯,因為觀點與角度不同,這是好事來的,但怎樣錯都好,最緊要會承擔後果,這是我在這部戲最想講的。」

潘耀明為電影拍出一份逼真和緊湊,全因身邊江老闆一句指引︰「令觀眾離開戲院一刻,覺得畀嗰幾十蚊係抵嘅。」(葉志明 攝)

爆破太勁驚動居民

而拍攝上,劇組同樣追求逼真,逼真到好幾次爆破令居民誤以為發生意外,報警求助。導演潘耀明︰「我們借了啟德郵輪碼頭拍攝爆破場面,由於這地方正在發展,又好近民居,那幾日拍攝爆炸真的令消防員好疲累。雖然拍攝前,已經通知警方及消防處,交代好拍攝日期、時間、會發生甚麼事,但當拍完第一場爆炸戲,居民見到有煙就會報警,消防員幾分鐘後到,起初還以為追加幾部消防車幫助拍攝,後來才知是前來處理個案。」

身為導演,潘耀明便親自向消防員交代︰「講清楚冇人受傷冇意外發生,然後便繼續拍攝。但想不到,到拍攝第二場爆破時,消防車又到,原來只要收到居民報案,消防務必要到現場處理,如事者消防員在當日都出動十次八次,我是極不好意思。」要追求這麼逼真,全因身邊的江老闆一句指引︰「令觀眾離開戲院一刻,覺得畀嗰幾十蚊係抵嘅。」江老闆說。

點擊睇《焚城》劇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