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皇臺考古員尋獲墳墓、骰揭約千年前「港人」生活情況:似偵探故

撰文:王佳芝
出版:更新:

屯馬線全線開通,其中坐落於九龍城、有豐富歷史背景的宋皇臺站成為焦點。宋皇臺站的車站展館「聖山遺粹」展出400件文物,但今次歷時3年的考古過程,其實一共發掘出70萬片文物及5個古井,而站內展出的400件只是其中一小部份。古蹟辦考古小組馬文光館長形容成果令人鼓舞,今次考古是個壯舉,亦是近年最大型的一次。

宋皇臺與港發展關係密切

宋皇臺歷史背景深厚,最為人熟知的是一塊刻有「宋王臺」的紀念石碑,可追溯至南宋時期。根據歷史記載,南宋末年,南宋皇帝「宋端宗」趙昰及其弟趙昺為躲避元軍入侵,一路向南逃流亡,中途到馬頭涌一帶,相傳當時端宗經常在馬頭涌海邊聖山一塊大型岩下的洞穴內休息,即啟德機場一帶。後來元軍趕至,宋軍不敵,南宋滅亡,後人為作紀念,故在該大石刻上「宋王臺」三字。「宋王臺」碑石原本是一塊巨大的石頭,立在一個稱「聖山」的小山上,石碑後來隨不同建設而被遷移到距離約300呎遠的現址。宋皇臺站歷時3年的考古工程,印證該處早有一定發展,從今次掘出的文物,大概給了大眾一個想像,透過文物推測當年的人如何生活,那些被發掘出來的骰、碗窰等生活物品,在當時是如何被使用?

古井回填惹爭議?

除了掘出文物外,亦有古井等珍貴古蹟,當中處理古蹟的手法曾惹外界爭議。有議員認為回填方法未能達到保育效果,但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教授余家聲表示,回填為最傳統的保護方法,可避免古蹟受日曬雨淋。

宋皇臺站的車站展館「聖山遺粹」展出400件文物,分別來至宋元朝代、晚清至民國時期,以及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教授余家聲表示,回填為最傳統的保護方法,可避免古蹟受日曬雨淋。
宋皇臺站的車站展館「聖山遺粹」開幕至今人流仍絡繹不絕。
古蹟辦考古小組馬文光館長表示,考古工程成果令人鼓舞,形容今次考古是個壯舉。
待新的宋皇圭公園建成後,代號「J2」的古井將原址重砌,並接駁車站大堂天花位置,供市民於站內仰望觀賞。
待新的宋皇圭公園建成後,代號「J2」的古井將原址重砌,並接駁車站大堂天花位置,供市民於站內仰望觀賞。
宋皇臺站開通,令九龍城區交通更方便。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