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好死」是祝福 安寧服務減遺憾

撰文:客戶來稿
出版:更新:

生死有時,怎樣走完人生最後的一段路,無論是病者,或是其家屬,都應該有選擇的權利。安寧服務照顧晚期病人的心理需要,給予他們醫院以外,在家或院舍離世的選擇,讓病人可以在熟識的環境中迎接死亡,同時減低照顧者的壓力,真正達到逝者善終,生者善別。

香港大部分的死亡都在醫院發生,但其實我們可以令死亡的場所更人性化,透過安寧服務,讓晚期病人有尊嚴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先後共撥款 2 億 5,500 萬港元,於 2016 年開展推行「賽馬會安寧頌」計劃,協助改善社區晚期護理服務的質素, 以及為相關服務的專業人員提供培訓。計劃在社區及安老院舍推行安寧服務,為晚期病患長者提供全面支援,讓他們可在知情下作出合適的臨終護理選擇,提升生活質素。

彭杏潔憶述,從前在醫院任職護士時,目睹的死亡都很趕急,但安寧頌 計劃可讓家人陪伴晚期病人,好好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照顧者當溝通橋樑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恩海居是其中一間參與計劃的院舍,院長彭杏潔表示,安寧頌服務團隊會定期到訪院舍,與院友解釋生老病死屬自然現象,每個人都可選擇自己想要的晚期照顧,最後一段路走得舒服其實是一個祝福。當院友慢慢接納,便開始願意討論死亡。

安寧頌的社工亦與院舍合作推出「圓夢計劃」, 為晚期病人完成未了的心願。彭院長分享,他們曾與院友到訪主題公園,曾經有院友提出想吃鵪鶉蛋燒賣,社工便帶他們到訪懷舊茶樓。她憶述說:「我們又爭分奪秒為院友舉辦生日會,原來對老人來說, 於最後的時光可以與子孫慶祝生日,對他們來說是天大的樂事。」

作為照顧院友的其中一員,彭院長形容自己的角色,猶如院友與家屬之間的橋樑,更曾調解不少因善終服務而引起的家庭紛爭。曾經一位末期病患者的兒子了解安寧頌計劃後,認為紓緩治療可以讓媽媽以一個較舒服的方式離開,便有意參與計劃;然而,他的爸爸大力反對,堅持另一半出現情況時要立刻送院急救。「我們解釋,既然婆婆的病情不能逆轉,著眼點應是令剩餘的生命更有意義。最後兩人達成共識,接受安寧頌計劃的建議,陪伴婆婆走完最後一段路。」

恩海居的安寧房為晚期病患長者而設,給予一個空間讓家人於他們臨終時陪伴在側,讓院友可以於一個熟識的環境中離世。隨著日復日的相處,彭院長認為他們與院友的關係猶如家人般親密。「每個人對死亡都有恐懼,但如果身邊有一些熟悉的人陪伴,內心會平靜一點。」她相信,若院友參與安寧頌計劃,在最後一刻不用送往醫院面對陌生的環境,安全感相對較大。

經安寧頌社工和院舍籌備,四年前為何小姐的母親(前排中)舉辦了一 場告別會,讓她跟兒孫們好好道別。

告別派對重現笑顏

在「賽馬會安寧頌」計劃的幫助下,親屬面對病人離世也能釋懷。何小姐的母親四年前患上末期胃癌,最初她認為醫院能為母親提供最佳的醫療服務,但媽媽在醫院治療期間情緒低落,認為留院只是在等死,不斷要求「回家」,令何小姐內心非常矛盾。「原來她口中的回家是指恩海居, 其實媽媽的病情已到末期,與其每日在醫院吊命, 令她開心才最重要。」至今她仍然記得媽媽重返院舍時那燦爛的笑顏。

返回院舍後,安寧頌社工為其母舉辦了一場告別會,藉此與子孫好好道別。「當日有 30 人參加了這個派對,大家一起影相,媽媽好開心。」翌日, 其母於院舍離世,何小姐慶幸告別會來得及時, 她和家人也認為讓母親參與計劃的決定,正確不過。

翻開母親離世前在院舍拍攝的照片,每張都笑面迎人,何小姐慶幸安排 母親在院舍度過人生最後時光。

*資料提供《駿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