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動畫】公大生畢業作品獲金馬獎 「動畫不是細路仔嘢」

撰文:陳銘智
出版:更新:

半年前,我訪問過三位公開大學視覺及藝術特效課程的畢業生:石家俊(Isaac)、黃梓瑩(Jess)、黃俊朗。他們第一次合作拍畢業動畫,一套透過採訪同志故事,改編的短片《暗房夜空》。這部短片把香港社會現況置入港人熟悉而又狹窄的生活空間,表現同志一方面爭取平權,卻身陷家庭關係中的壓迫與無力。
他們租下一所觀塘工廈頂層的工作室,不足100呎。中間放一張小圓桌,三部電腦,三人埋首繪圖。打開僅有的一扇窗,才看見明亮的夜空。「像有另一片天,最重要有新鮮的空氣。」Jess笑說。
攝影:盧君朗

畢業作品旋即奪得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三人驚喜之餘,也鼓勵他們思考未來怎樣以動畫承載、表達社會議題。(盧君朗攝)

有種責任:說同志平權青年的故事

《暗房夜空》6月23日在畢業展播出、10月1日入圍金馬獎,11月25日得獎,面世半年。半年後,他們的「空間」突然開闊:畢業作品入圍並奪得台灣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為港爭光、揚威金馬等綽頭也許是A nine-day wonder,回到作品去,回到生活去,他們三個是怎樣的年青人?

《暗房夜空》作為一部動畫紀錄片,三位同學先後採訪10位同志,最後選定積極投身同志平權運動的青年,在關注性工作者團體工作的尹浩威。「這一年拍攝動畫紀錄片,我們從受訪者身上,了解他們的視點,受訪者將故事說給三個陌生人聽,我們有種責任把它們說出來。那是我頗想繼續享受的過程。」

生涯第一部正式作品,旋即獲金馬獎肯定。初出道的三位同學會否大感壓力?黃俊朗就說不會。「而是更多認真考慮以後,每一步自己想做甚麼。透過參賽和交流,我們都擴闊眼界,知道自己有甚麼不足。」

+8

【一件事:監禁】東北事件被囚者KEAL:我哋唔係烈士。

一年時間製作5個版本 「超越三人極限」

晚上七時半的勝利道,放工時間的咖啡店人流不多。Isaac和Jess下班過來,這間咖啡店是一年前,仍在公大讀書時,他們的聚腳地之一。獲獎回港,一下子接受多間媒體訪問,同時應付日常工作,但是他們流露的情緒未有修飾:Jess聽見一條好問題,面露欣喜神色、黃俊朗聲線雖小但語氣堅定、Isaac說到心坎裏去時,聲音微顫。 

都是22歲的畢業生。香港數碼娛樂協會 (HKDEA)今年的一份調查估計,現時本港約有138間電腦動畫公司,以小公司模式運作。調查指出產業缺乏動畫電影或電視劇的製作,亦沒有大製作吸引國際市場留意。業務多數圍繞電影後製或遊戲造型設計等。

+3

大氣候如此,不知道7分30秒的《暗房夜空》是否已獲得國際注目?個體的選擇與生活是,Isaac現時從事平面設計、Jess在一家製作公司工作。黃俊朗則是自由身工作者,想沉澱創作經驗。

「我覺得,最終成品超越了三個人能力總和,而且觀眾看完有感受。我能力上不大懂得寫複雜、完整的故事。所以用許多象徵,加上採訪一個投身同志運動青年,以動畫紀錄片形式呈現。整整一年時間,前後製作五個版本,劇情或技術上的側重點不同,想來仍是最終版本最好。」Isaac說。

Jess說,現在回望,也有點訝異大家當時能夠超水準發揮。短片不但紀錄一個同志身處家庭和社會環境下的心情,「某程度也紀錄了製作畢業短片,那段時間的自己。有好多人問,為什麼不拍真人短片。我們後來發現,香港做動畫的市場仍小,可以嘗試做有新鮮感的事情。或許能提供另一角度,讓觀眾重新關注議題。」她說,自己性格較感性,思考複雜,有時鑽牛角尖。Isaac則笑指自己視覺概念先行,但凡想起甚麼,腦海第一時間浮現某個畫面,然後繪出。黃俊朗說,製作《暗房夜空》時,他比較憂心作品是否完好,經常斟酌細節。

「在香港,好似一提起動畫便令人聯想卡通」

查閱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獎項名單,你會發現既沒有紀錄片獎項,也沒有動畫短片或短片獎項。黃俊朗覺得,本地觀眾應該以同一把尺看待動畫和真人電影。「畢業作品規定製作動畫,我們手製繪圖,影像雖然不是來自於真實,但是動畫承載的議題,表達的情感,可以與真人電影相比。在歐洲,關於動畫的主題及表達形式,觀眾接受範圍很廣,但是在香港,好似一提起動畫,便令人聯想卡通或細路仔嘢。」

90後水貨客自白 「走私小隊」品流複雜卻無分貴賤:大家只是求生

而《暗房夜空》在採訪藍本主角(投身同志平權的尹浩威)後,以停格(Stop-motion)動畫和拼貼製作,加上尹浩威的獨白貫穿全片。所謂停格動畫,原理是逐張播放每楨圖像,產生移動效果。半年前,他們在畢業展提到,作品靈感來自一部羅馬尼亞動畫紀錄片《唐吉訶德闖魔山》(The Magic Mountain)。該片同樣透過停格動畫,紀錄一名反共藝術家,在阿富汗反抗蘇聯的故事。除此以外,捷克導演楊‧斯凡克梅耶(Jan Švankmajer)更是憑藉其獨特的粘土動畫,屢獲康城、柏林影展大獎。

動畫的深度,取決於創作者的心緒。彼時初見他們三人,Jess笑言自己是憤青。三位同學直到大學三年級才認識,大家都喜歡聽獨立樂隊,話題圍繞社會時事、音樂、電影等流行文化。畢業年來臨,他們最初構思的,其實並非同志,有籠屋議題,又有為本地Live house 「Hidden Agenda」發聲的念頭。他們對社會的看法,會是如何?請看下集。

自言是「摺友」的他們,租下一間位於觀塘、不足100呎的工作間。暗房夜空原來也是他們所面對的狀態。(盧君朗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