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雨水浸|香港蓄洪池媲美彩龍之川?網民曾讚3大地下神殿守護香港

撰文:藍色機械貓
出版:更新:

全港經歷世紀暴雨,天文台更掛起黑雨,而天文台總部錄得158.1毫米的一小時雨量(下午11時至午夜12時),是自1884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紀錄(點圖放大瀏覽),多處地區出現嚴重水浸,其實香港有多個地下蓄洪池,以往不少香港網民讚嘆香港的防洪措施做得很好,近年幾乎已很少聽到有水浸甚至水災的出現。

(渠務署圖片)

根據渠務署的說法,香港位於熱帶氣旋的尋常路徑,間中會有下暴雨的情況,每年的平均降雨量約為2400毫米,是太平洋周邊地區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同時香港地少人多、城市急速發展的問題亦導致水浸問題加劇。因此香港政府於1989年9月成立渠務署,專責提供有效方法處理香港的水浸問題和有關工作。

👉自私中年男為泊車移走錶位電單車 網民轟無品!大律師:至少犯3條罪

事實上,香港地下亦有著跟日本「首都圈外圍排水道」(又名彩龍之川)相似的3個地下蓄洪池,蓄洪池可於特大暴雨期間暫存從集水區所收集的部分雨水,減低流經下游雨水排放系統的高峯流量。暴雨過後,暫存在蓄洪池內雨水便會透過自然回流及水泵經下游雨水排放系統順勢而下排出大海,大大減低低窪地區的水浸風險。

首都圈外圍排水道(gaikaku.jp)

香港最早啟用的是大坑東蓄洪池,隱藏於大坑東遊樂場的欖球場和足球場的地底。旨在防止旺角一帶因大量雨水從獅子山向南湧下而發生水浸。大坑東蓄水池於2001年12月動工,2004年9月竣工,整體面積長136米、闊130米和深9.5米,總容量為10萬立方米,是香港首個大型地下蓄洪池。這個設計可抵禦50年一遇的暴雨,即每小時超過100毫米的降雨量,遠高於香港天文臺界定為「黑色暴雨」的每小時70毫米。

大坑東蓄洪池(渠務署圖片)

上環雨水泵房在2009年啟用,耗資約二億港元。整個項目包括一個9,000立方米的地下蓄洪池(容量大約等於4個標準游泳池)、泵房、裝有水閘的導流室、相關連接排水管道及園境工程。泵房本身為一個一層約5.6米高的建築並建有兩層地庫,佔地約448平方米。配合上皇后大道中的截水管道,整套排水系統提高了上環的防洪能力至能抵禦50年一遇的暴雨。

上環雨水泵房(渠務署圖片)

跑馬地蓄洪池是2017年才全面啟用的地下蓄洪池,總容量為6萬立方米,相等於約24個標準游泳池。蓄洪池位於跑馬地遊樂場地下,工程共耗資共10.7億元,工程由2011年9月展開,至2017年3月全面啟用,以紓緩灣仔、跑馬地和銅鑼灣一帶的水浸問題。

跑馬地地下蓄洪池是香港首個結合智能水閘及數據採集與監控系統的防洪工程,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會實時監察潮水和蓄洪池內及其上下游箱形暗渠裡的水位,並自動控制水閘開關。智能水閘會實時監察數據,令箱形暗渠內的雨水能在最適當的時間進入蓄洪池。

另外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中包括一個嶄新的水資源採集及回用系統,利用興建在蓄洪池及球場底部的底土排水系統採集地下水、球場灌溉水和雨水。經收集的水經簡單消毒處理已能達非飲用用途的回用水標準,可作灌溉用途、提供沖廁水予更衣室和附近的公共廁所,以及為食物環境衞生署提供回用水,清洗街道。該系統為現時全港規模最大的同類型水資源採集及回用系統,能有效地節省珍貴食水。

根據渠務署提供的數字,全港的水浸黑點(即易遭水浸地區)由1995年的90個下降至4個,暫時香港只有新田石湖圍、林村谷盆地、漆咸道南以及薄扶林村為水浸黑點,當中新田石湖圍的水浸黑點等級為等級3,即受影響面積多於10公頃,有機會造成重大財產損失或嚴重交通擠塞。

水浸黑點數目(渠務署圖片)

對此,過往有網民表示香港人很幸福,每年的雨季都不用過於擔心水浸問題,也指香港確是福地,因為緊靠著維港才能將水排到海中,非沿海城市是難以複製香港的防洪工程,也有網民指「00後未必知,以前元朗、旺角、跑馬地、中上環成日水浸,連紅隧都浸過」,反映渠務署確實默默做事,應記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