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11間大學校長對反修例風波表態 誰最關心學生安危?

撰文:黃雯娟
出版:更新:

《逃犯條例》反修訂風波餘波未了,有示威者更在7月1日衝擊並佔據立法會。香港11所大學管理層,當中包括10間大學校長,以及1間大學的副校監,他們皆發聲明回應事件,各人表態均有不同,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科大校長史維:對立法會衝擊感到擔憂及痛心

科大校長史維於7月2日向全校發電郵公開信,指為7月1日立法會發生的事件感到擔憂(distressing)和痛心( heartbreaking)。史維指,縱使多方指需要譴責暴力,但觀乎過去數星期的事態發展,認為需要承認當日大部分年輕及學生示威者,在清楚知道行為後果後,仍希望訴諸行動。史又認為,社會有必要討論今次問題的根源,若不斷舊調重彈或持續的對立只會令社會更加分化。

▼▼▼▼點擊看科大校長史維公開信全文▼▼▼▼ 

Dear members of HKUST:

It is distressing and heartbreaking to see how the incident inside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Complex played out yesterday and this morning. As pointed out by many, violence should be condemned. However, observing how things unfolded over the past few weeks, the situation can’t be interpreted as a sign of temporary or single topic discontent only. We need to acknowledge that the protestors, many of them youngsters and students, would want to commit such acts even though they are fully aware of the consequences. While there are possible actions to be pursued by the legal system as well as judgment being rendered by the society, we should discuss the root cause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we face. But first and now, appropriate steps must be taken swiftly to diffuse the tension.

It is essential that all parties, public or private, adopt an open and approachable attitude in listening to one another by means of direct conversation. It is difficult but this is what has to be done. Repeating identical statements or persistent confrontation will only bring more divide and can’t serve the interest of our home; and Hong Kong will be the ultimate loser.

Anyone caring for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should make an effort to forge such a conversation. As a concerned citizen and an educator, I stand ready to join hands with you to achieve this goal.

Yours sincerely,

Wei Shyy

President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破壞性的行動應予譴責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於7月3日發聲明指,對「立法會大樓日前發生的暴力事件,令我深感痛心,破壞性的行動應予譴責」,並「呼籲各方理性而務實地努力解決紛爭,莫再訴諸對抗」。

▼▼▼▼港大校長聲明全文▼▼▼▼  

立法會大樓日前發生的暴力事件,令我深感痛心,破壞性的行動應予譴責。同時,我也呼籲各方理性而務實地努力解決紛爭,莫再訴諸對抗。在香港當前的困境下,我深信不同意見人士可以文明理性地共處;而只要各方能夠主動開展積極對話,社會的裂痕始終會得到復和,相信各界都願意爲了更加美好的香港而求同存異。

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對暴力及違法行為表示譴責

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發聲明指,見有示威者以武力衝擊立法會大樓,並造成嚴重破壞,對此他感到十分擔憂及痛心,「並對這些暴力及違法行為表示譴責」。他又指,大學一貫認同並尊重學生關心社會事務,亦鼓勵學生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表達意見,但無論發表意見或採取任何行動時,都必須遵守法律,尊重法治精神,在任何情況下不應該使用暴力。

▼▼▼▼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回應▼▼▼▼ 

「我呼籲社會各方能秉持我們的信念,以和平理性的方法,用誠意及開放態度進行溝通及對話,努力化解當前的矛盾,令社會盡快回復正軌。」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盼各方建設性對話化解矛盾

在7月1日正式履新的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於7月3日向校內師生發電郵指,對衝擊事件感到痛心,盼社會各方即使持不同意見,仍能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以冷靜、理性及和平的方式建立具建設性的對話,化解矛盾。

▼▼▼▼理大校長電郵全文▼▼▼▼ 

各位同事、各位同學:

對於七月一日立法會大樓的衝擊事件,我和你們一樣深感痛心。我們一方面十分明白社會上的情緒,另一方面也非常關注同學的安全和福祉。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暴力始終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法治是香港的核心價值之一,也是香港數十年來賴以成功的基石。我們希望本著共同的目標,令香港繼續成為一個多元自由、寬容和平的社會,冀盼各方即使持不同意見,仍能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以冷靜、理性及和平的方式建立具建設性的對話,以化解當前的矛盾。

校長
滕錦光

恒大校長何順文:持續的暴力不能化解現時僵局

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於7月3日向校內同學及職員發公開信,指早前離港數天期間,仍心繫香港情況,擔心學生安危,希望學生們繼續守護香港的核心價值,尊重法治精神。

▼▼▼▼點擊看恒大校長何順文回應▼▼▼▼ 

「一方面擔心學生的安危,另一方面為時局憂心忡忡。我不禁問,香港為何變得如此撕裂和躁動不安?」

「年青的同學們,前路縱有挑戰,但你們必須珍惜生命,同時保護自身及他人的安全。我希望你們繼續守護香港的核心價值,尊重法治精神。」

城大校長郭位:呼籲各界保持克制及理性討論

香港城市大學郭位於6月14日發出公開信,「呼籲各界保持克制及理性討論,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如同學有需要,可隨時聯絡學務長郭致偉博士」。

▼▼▼▼城大校長郭位公開信全文▼▼▼▼ 

城大再次呼籲各界保持克制及理性討論,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如同學有需要,可隨時聯絡學務長郭致偉博士。

城大經常就不同議題向政府提出訴求和意見,期望政府以誠意及開放心胸與各界人士溝通,方能避免煩躁不滿的社會情緒持續爆發。

嶺大校長鄭國漢:放下成見,重建理性溝通橋樑

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於7月4日公開回應指,「不能容忍任何暴力行為」,促各方放下成見,重建理性的溝通橋樑,以對話和談判化解當前的困局。

▼▼▼▼點擊看嶺大校長鄭國漢回應▼▼▼▼ 

對於近日社會上發生的一連串衝突,以及本星期初有示威者衝擊立法會大樓的暴力事件,我感到非常憂心。

我理解社會各界對於社會議題持有不同的意見。然而,透過和平、理性和文明的方式表達意見,是我們必須堅守的方向;我們不能容忍任何暴力行為。

我相信,絕大部分市民都樂見一個和諧而穩定的社會。我期盼各方放下成見,重建理性的溝通橋樑,以對話和談判化解當前的困局,以建設性倡議協助解決深層社會矛盾,一起為香港的未來共同努力。

我衷心希望嶺大的學生對於任何社會議題,能堅持獨立思考、慎思明辨, 採用和平、理性和文明的方式表達意見,以社會福祉為依歸。

教大校長張仁良:持續衝擊無助解決困局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於7月4日發公開信指,持續的衝擊、對立無助解決困局,對社會撕裂感到痛心。呼籲各界重新開始對話,政府亦應採取主動,用最大的誠意聆聽市民的訴求和心聲。

▼▼▼▼教大校長回應▼▼▼▼

各位同事、同學︰

近期社會發生的衝擊和動盪,對香港帶來莫大的震撼。衝突過後,大家是時候冷靜下來,沉澱整理,反思香港未來的前路。綜合各方意見,我相信大家均認同持續的衝擊、暴力和對立無助解決當前困局;我們亦不能迴避背後的社會矛盾以及成因。

生於斯,長於斯,對於當前社會出現的撕裂,我實在感到痛心。此時此刻,我呼籲各界平心靜氣展開對話之門,以理性及彼此尊重方式開展溝通。政府應採取主動,用最大的誠意聆聽市民的訴求和心聲,以香港長遠福祉為依歸。作為香港的一分子,一切對香港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應該考慮,並盡力去做。

我深盼香港可以重新出發,以接納代替對立。

校長

張仁良教授

2019年7月4日

樹仁大學副校監胡懷中:期望同學作無悔青春的抉擇

樹仁大學副校監胡懷中於7月5日向學校學生和教職員發出的仝人書,信中指「對於7月1日示威者衝擊立法會一事,感到心憂神傷」,「暴力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現階段若停留於重申立場,諉過指責,於事無補」,「在面對社會及人生的種種挑戰時,作出利眾利己,無悔青春的抉擇」。

▼▼▼▼點擊看回應全文▼▼▼▼ 

《胡懷中副校監致樹仁仝人書》

各位同學及教職員:

近幾周的社會運動,空前浩大,標誌著香港人為這片我們熱愛的土地,努力發聲。 當中參與者有許多年輕人。對於青年勇於表達意見,爭取理想與公義,本校一貫欣賞支持。可是,七月一日示威者衝擊立法會的場面,確實令我們感到心憂神傷。

我們希望社會各界敞開胸懷,放下成見,柔軟身段,以對話溝通尋求出路,走出當下香港的困局。

暴力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現階段若停留於重申立場,諉過指責,於事無補。我們期望同學活出敦仁博物的樹仁精神。在面對社會及人生的種種挑戰時,作出利眾利己,無悔青春的抉擇。

胡懷中
2019年7月5日

中大校長段崇智:成立對話平台促成和解

中大校長段崇智於7月5日向中大學生、同事和校友發出公開信,建議成立一個具建設性及認受性的對話平台,連結政府以及涵蓋不同年齡、階層和政見的社會人士,促成和解。

▼▼▼▼中大校長段崇智回應▼▼▼▼ 

各位同學、同事、校友 :

近日本港社會爆發的矛盾、衝突及其導致的信心危機,著實令人痛心。持續的對峙,只會令當前的社會裂痕擴大至難以修補。

放眼前路,各方必須以開放坦誠的態度,尋找出路,緩和對峙的局面。我建議從速成立一個具建設性及認受性的對話平台,連結政府以及涵蓋不同年齡、階層和政見的社會人士,集思廣益,讓各界持份者與政府踏出和解的一步。

對話平台有賴各方以最開放、坦誠及和平的態度,放下對抗,認清現況,務實理性地協商,逐步消解社會上的深層次矛盾,讓香港走出陰霾。

我深信大學社群都願意貢獻我們的力量,協助重建這個我們所愛的家,為市民,尤其是年輕的一代,重燃希望,邁步向前。

段崇智
2019年7月5日

浸大校長錢大康:從示威者面上看到絕望

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於7月8日發公開信指,心情「未曾如此沉重」,從示威者面上看到「絕望、肢體衝突和仇恨」,要解決困局,首要找出問題根源,建議成立與青年對話的大平台,由「理性開明、備受青年人信任的非政治人物」,組成與青年對話的促成者,並不宜政府官員、議員,或有鮮明政治立場的人士擔任。

▼▼▼▼浸大校長錢大康回應▼▼▼▼ 

與青年人同線連心

我的心情未曾如此沉重。在過去數星期,大批示威者走上街頭和平抗議,絕大部分是青年人和父母,我相信很多是他們人生第一次上街。起初我從他們面上看到、失望、恐懼和憤怒,然後我看到絕望、肢體衝突和仇恨。

不論我們政治立場如何,看見我們家園動盪,實在叫人心碎。當前急務,是希望不同政見陣營停止互相責難,示威者冷靜下來,從政者打開心扉,大家一同實事求是,尋求紓解香港困局的方案。

要解決香港的困局,第一步是找出問題的根源。過去一段時間,我備受一連串問題困擾。對這些問題,我沒有答案。故此我把思緒梳理一下,提出三個基本問題,讓大家集思廣益,尋找答案。推動社會發展,給予青年人希望,亦是大學無可推卸的責任。

第一問:九七回歸之後,全球曾經陷入困難時刻,但當時香港仍讓我們感到希望。但踏入 2010 年代,我們開始見到社會上互不信任,青年人感到失落和無望。最近,我們甚至見到肢體衝突和港人之間的仇恨。香港多年來一直都有建制派和泛民之爭,但以往無論是在街頭或議會,大家都互相尊重,文明理性,提供多元的政治光譜以豐富社會上的辯論。但今天我們社會各走極端,互相敵視。為什麼?如何解決?

第二問:我年輕時,相信天道酬勤,只要不斷努力拼搏,自然可以過理想的生活、找到不錯的工作、在舒適的小天地建立家庭,對社會作出我微小的貢獻。但今天的青年,不論他們如何努力拼搏,這些基本渴望似乎都遙不可及。以香港的整體富裕,卻有不少市民仍然在貧窮線下掙扎,他們的居住環境,甚至不及第三世界。為什麼?如何解決?

第三問:香港的青年,尤其是學生,越來越積極投入各類社會運動。不少人相信有了繁榮穩定,便足以讓港人幸福快樂。但我們大批青年日以繼夜熱血街頭,他們甘冒前途盡毀在所不惜,面對牢獄之災有所不顧。他們的訴求超越經濟和物質。社會應該如何回應?

上述問題我們不可迴避,必須尋根究底,才可以明白香港困局的根本,從而尋找紓解困局的方案。要解答這些問題,要心連心地與青年對話。作為教育工作者,我視青年為紓解困局的夥伴,而非困局的源頭。我建議成立與青年對話的大平台,深入了解他們為何失望和憤怒,他們有何夢想,他們希望如何貢獻香港。

我呼籲由理性開明、備受青年人信任的非政治人物組成與青年對話的促成者。他們不宜由政府官員、各級議員、或有鮮明政治立場的人士擔任。他們的工作是與不同頻譜的青年人共同促成一連串青年公開論壇。每次論壇都設定明確主題和清晰的討論議程,並以公開和共容的形式進行。論壇目的是讓社會深入了解年輕一代的心聲和訴求,然後作出建議,供政策制定者參考。

我希望透過與青年人一連串廣泛的深度對話,能夠有系統地了解年輕一代的心聲和訴求,讓社會能夠以青年人的視角去審視社會議題,和更準確地掌握青年人的脈搏,以充實青年政策和社會政策的內容。讓我們停止對抗,使香港平靜下來,打開對話,建立互信,謀求共識。

我們曾經從我們父母和老師承傳了一個充滿希望的香港,我們有責任和青年人共建一個更美好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