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節講鬼】鬼片為何總是女鬼?原來有得解釋
今日是農曆七月十四,相傳是陰氣最重之時。阿媽教落,七月不要出夜街、不要梳頭,甚至不要講個「鬼」字,當然不要睇鬼片!但講開又講,為何大部份鬼片都是女人做鬼?有連登巴打說,因為女人不用化妝都嚇到人,又話因為女人比較小器,所以特別恐怖囉!
以上都不可以說是錯,但其實女鬼特別凌厲都有得解。
高街花子
總是見到別人見不到的。你說你不碰靈異,但靈異總會有日碰上你。不去說不去想靈異,不是最佳的逃避方法,反而知彼知己,人家才不會找上你。
恐怖片有好多種,但不論西洋定東洋,鬼都是以女鬼為主,當中尤其以貞子最為深入民,長髮下的凌厲眼神、張牙舞爪從電視爬出來……
不少人口說沒被嚇倒,但其實已經標尿。世上的男鬼不是不存在,《咒怨》中的俊雄都很恐怖,但角色設定其實是小朋友。
受愈多冤屈死後愈淒厲
不過鬼片等於女鬼,原來可以從心理學角度研究。恐怖片中的小丑、殺人狂,都是一個暴力的角色,所以用男性孔武有力的傳統印象會令人感到恐懼。相反,鬼片中女鬼的性格設定就是淒厲、含冤,所以要報仇,這個設定其實是針對女性作為弱勢群體的傳統價值觀,她們化做厲鬼伸冤。
好似貞子因為被父親推下井,被困井內足足7日而充滿怨念地死去;伽椰子就因為被丈夫猜疑而殺死並肢解,因而變成厲鬼。鬼片中,當她們生前受愈大的冤屈,她們就愈易變成厲鬼。
而男人自古以來的性別定型就是剛強,跟鬼怨念十足的設定並不符合。試想像,如果有個男人披頭散髮咁去嚇人,睇落就會好怪、不合理。
除了因為性別定型,另一個說法就指跟鬼的由來有關。人死後會變成鬼,但鬼不會一直都是鬼。於華人社會而言,人死後的一切都要靠在生的人燒衣供奉,沒有燒紙屋、衣服,先人就無屋住無衫着。所以無被供奉的先人,就會成為孤魂野鬼。
無被供奉成孤魂野鬼
怎樣才有後人供奉?首先就要有後代。但只有結婚才會有被供奉的可能,未婚的女人死後,神主牌是不可能被放在家中祭祀。甚至在以往三妻四妾的社會,如果做人妄侍,根本無可能會跟丈夫一起被供奉,除非妾侍生出男孩,男孩長大後再供奉。所以有更多的女人無被後人供奉的情況之下,成為嚇人的鬼魂。
講到尾,女鬼的出現,都是因為女性的地位較低微,衍生出受壓迫的角色定型。不過,鬼片用女鬼的原因都可以好簡單,因為女人癲起上嚟,都真係幾恐怖。
你都想成為開筆一份子,稿件可電郵至opener@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開罐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