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醫生列大腸癌年輕化6大成因 易被誤診錯過治療黃金期
隨著現代人飲食與生活習慣的劇變,大腸癌這個過去多發於年長者的疾病,正逐漸向年輕世代逼近。2024年6月,台灣衛生福利部公布2023年十大癌症死因,大腸癌(包括結腸與直腸癌)再次高居第三名;近日,台灣醫生王介文在個人粉專指出,全球大腸癌發生年齡正逐漸下降,並分享了造成這一現象的6大原因,引發了關注與討論。
【圖輯】點圖放大看懶人包👇👇👇
年輕人為何無聲淪為大腸癌目標?肥胖與久坐成隱形殺手
台灣醫生王介文引用2022年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NEJM)》的綜論文章分析,大腸癌年輕化的原因為:
原因1/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的轉變
隨著飲食逐漸「西方化」,大腸癌的風險也隨之增加,紅肉、加工食品、精緻糖類和含糖飲料逐漸成為飲食中的主角,全穀物與高纖維蔬果的比例卻相對下降;這樣的改變不僅可能干擾腸道菌相(gut microbiome),引發慢性發炎,甚至為腫瘤生長提供溫床。
原因2/肥胖與久坐行為的盛行
肥胖與久坐行為的普遍化,可能是大腸癌年輕化的原因之一;肥胖可能透過影響代謝、荷爾蒙以及腸道菌相,增加罹癌風險。
原因3/腸道菌相失衡(dysbiosis)
現代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改變,導致腸道菌相失衡,害菌增加、益菌減少,使結直腸黏膜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進一步增加腫瘤早期生成的風險。
【相關圖輯】性病|中招都唔知!盤點5大常見隱性性病 HPV恐釀子宮頸癌肛門癌(點圖放大瀏覽👇👇👇)
【圖輯】點圖放大看懶人包👇👇👇
原因4/遺傳因素與家族史
台灣醫生王介文指出,雖然大多數早發性大腸癌是散發病例,並非因遺傳突變直接引起,但在年輕患者中,遺傳性癌症症候群(如 Lynch 症候群)的比例較年長患者高;他強調,家族史是風險因素之一,但並非唯一原因,仍有許多為無明確家族史的年輕病例。
原因5/早期篩檢與診斷盲區
現行大腸癌篩檢通常從50歲開始,這讓許多年輕患者因症狀輕微或不明顯而忽視警訊,等到晚期才被診斷出來;此外,年輕人多半缺乏固定的家庭醫生、保險與篩檢資源,延誤了早期診斷的機會和病程進展。
原因6/臨床特徵與診斷困難
大腸癌在年輕患者中常發生於左側結腸,特別是直腸,典型症狀包括出血、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然而,這些症狀經常被當成痔瘡或腸躁症等良性問題,導致診斷延誤,錯過早期治療的黃金時間。
燒烤、紅肉愛好者注意!醫生教你4招降低大腸癌風險
早發性大腸癌的增加源於飲食與生活模式改變、肥胖盛行、腸道菌相失衡及篩檢年齡限制,台灣醫生王介文指出,未來公共衛生與臨床策略應推動生活型態改善、提高對年輕族群症狀的警覺、調降篩檢年齡並加強遺傳諮詢,以應對這一趨勢。
【相關圖輯】癌症|女子懶理一身體警號「患胃癌第4期」醫生:有做可避免化療(點圖放大瀏覽👇👇👇)
【圖輯】點圖放大看懶人包👇👇👇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衛教文章也提到,大腸直腸癌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但透過定期篩檢可早期發現。統計顯示,早期治療的存活率超過90%;篩檢前可觀察是否有輕微腹痛、腹脹、頻繁腹瀉、體重減輕或貧血等異常,再評估適合的防治措施。
癌症的風險不僅是政策層面的挑戰,也深深埋藏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秀傳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醫生謝偉耀建議,飲食應以高纖、低脂為原則,避免加工與醃製食品;他特別提醒,紅肉因含較高油脂,容易誘發大腸癌,尤其是經過燒烤或油炸處理,更會增加風險,建議飲食盡量清淡;如果有家族病史,應提早篩檢,並多加留意排便習慣的變化,包括大便的形狀、顏色、質地是否異常,一旦發現問題,應立即就醫,及早診斷,以降低罹癌風險。
延伸閱讀:
火鍋控注意!7大NG習慣大公開 醫師警告煮超過「這時間」越吃越傷身
【本文由「網路溫度計DailyView」授權轉載,研究資料由「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