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魔城》動畫7月Netflix播.先行回顧遊戲全年表
經典遊戲《惡魔城》的動畫版,將於7月7日在Netflix上架,昨日首支預告大公開,畫風走歐美漫畫風格,令人期待。
真過3D鄧麗君! 日本ACG虛擬美女比真人更完美(點擊進入連結)
高難度.邪氣美型傑作
《惡魔城》系列之所以地位十足,是因為它相當難玩,吸引高手挑戰,亦是當年最用心寫故事,重視背景風格、音樂、人設的橫向動作遊戲之一。
暫時看預告,並未講解故事改篇自改一輯惡魔城,出場角色暫時有金髮劍士(難道是王子Alucard ?)、德古拉、吸血鬼獵人。又有小偷、女魔法師,似乎是系列第3作《惡魔城傳說》!
(影片截圖/點圖放大)
速評Switch《Ultra Street Fighter 2》 體感出波動 對戰要買掣(點擊進入連結)
早期的《惡魔城》其實只是將人所共知的羅馬尼亞德古拉伯爵吸血鬼神話改成動作遊戲,勝在用盡主機性能,紅白機及日系電腦年代已做到高畫質及遊戲性。而最重要作品可說是由五十嵐孝司接手當監製的PS《惡魔城Dracula X 月下之夜想曲》,不斷加入原創的背景故事及人物關係,又正式將遊戲定性於美形邪氣角色,華麗古典風格,就算後來在手提機出續集,仍然保持每一新作都想出新玩法,不是重複炒冷飯。
惡魔城Dracula(紅白機磁碟/1986)
當年因為有非法複製磁碟,所以香港很多人玩過。除主要的皮鞭攻擊,還有十字架、聖水、小刀等副武器,難度也高,是很震撼的名作。記者自己最怕在版邊被怪物攻擊,因為會被彈後,需要load碟……不過後來出了盒帶版,爽得多。
惡魔城Dracula(MSX2.X68000電腦/1986.1993)
1個月後Konami再推出MSX2電腦版《惡魔城》,畫面更精美。玩法跟版圖一樣,但其實跳台、小道具位置重新配置,難度亦比紅白機版高。而再後期製作的X68000日系電腦版,畫面極之漂亮,在第2版以後基本是完全新作,增加了空中攻擊、回復道具等等。
惡魔城Dracula II 詛咒的封印(紅白機磁碟/1987)
故事講上集主角貝蒙打爆機後自己中了邪降,要四出搜集德古拉伯爵殘骸自救,玩法增加了RPG元素,需要入城、對話、購物,更有日出日落之分,問題是使用了磁碟版,每入一城、一室都要load……
惡魔城傳說(紅白機/1989)
實際上的第3集,直接以大容量盒帶推出,角色增至4名,包括刀手、小偷、吸血鬼之子(即PS版月下夜想曲主角Alucard 雅卡特)排面間增加了路線選擇,因應選擇路線有時會由倒轉由右至左攻略同一個版圖,這集在香港人氣不高。
德古拉傳說i.ii(Gameboy/1989.1991)
第1集的改良版,皮鞭設了升級選項,有4版。而第2集則有原創副武器,設有7版。
進入超任年代
惡魔城Dracula(SFC / 1991)
第一集的超任版,加入SFC強勁的旋轉、放大縮細演出,皮鞭除攻擊外可用作擺盪跳遠、多角度攻擊,玩法新鮮。
惡魔城Dracula X 血之輪迴 (PC Engine Super CD-ROM/1993)
總計第10款惡魔城,因此名為X,難度大下跌,用上CD級的配外及人聲配音,被捧為PC-E史上最佳動作遊戲。
Vampire Killer(Mega Drive/1994)
只此一隻的世嘉MD《惡魔城》作品,開game三角選一,因為主機性能強勁,敵人跟版面都有很多能郁動的部件,非常精美。現時此遊戲在市面相當難找到,炒價不菲。
惡魔城Dracula XX(SFC /1995)
PC-E移植作,封面首次改用山田章博繪畫角色,畫面、音樂都更精美。由於轉移陣地到人氣主機,所以XX的知名度極高,反應亦好。
惡魔城 漆黑前奏曲(Gameboy 1997)
使用全新女角Sonia,單手皮鞭單手掉啤牌,可使用精靈之力增強自己,甚至進入無敵時間。而從此作開始,遊戲嘗試在手提機版改用沒那麼嚴肅邪氣的畫風,可以是想到用家年齡比較少吧。
進入PlayStation時代
惡魔城Dracula X 月下之夜想曲(PS.Saturn/1997.1998)
相信很多香港玩家都是由這款PS版《惡魔城》開始玩,故事已經相當之有意思,主角是反對父親立場的吸血鬼王子Alucard 雅卡特,武器由鞭子改為刀劍,加入經驗值、升技能、收集道具武器元素,人設家改為小島文美,極盡華麗,音樂也由過去陰森邪氣改為莊嚴神聖,極之成功。
(9張圖/點圖放大)
惡魔城默示錄.默示錄外傳(N64/1999)
3D多邊型全新製作,特點是主角被吸血鬼咬傷後會進入異常狀態,如不在午夜前淨化即會入魔game over,其實有它一定的樂趣及特點,但N64是小眾平台,沒太多人認識。
惡魔城Dracula Circle of the moon(GBA/2001)
將《月下之夜想曲》的系統搬到Gameboy Advance,獨有Dual Setup System,藉著收集不同款式的「屬性」、「動作」2種類卡牌,組合出不同能力。
惡魔城年代記(PS/2001)
X68000版《惡魔城》的移植作,同時也可選玩修改了畫面、音效、難易度的改版。
Castlevania 白夜之協奏曲(GBA/2002)
Dracula Circle of the moon反應不錯,而且當時手提機火紅火熱,1年後Konami已用相約的系統小改小補,增加魔法攻擊、即時save等新元素,推出續集《白夜之協奏曲》。此外,Konami正式放棄《惡魔城》名稱,日本跟外國統一犒為《Castlevania》。
Castlevania 曉月之圓舞曲(GBA/2003)
GBA三部曲最後一集,舞台設於2035年未來日本,並出現日系的妖怪類敵人,系統上作出大改變,新能力Tactical Soul可吸取敵人能力代為己用,而收集來得Monster Soul更可用GBA通信交換。得罪講句當年用手提機GBA玩這遊戲很浪費,後來用模擬器在電腦上開,才知道此作畫面有多美,將GBA性能用得有多盡。
PS2與手提機年代
Castlevania(PS2/2003)
首款於最熱賣主機PS2上出現的《惡魔城》,主角又重新使用皮鞭跟副武器系統,但就加入類似《FF》在武器上加上不同屬性寶珠的合成能力玩法。畫風上是一隻有深度立體感,3D多邊形製作的橫向動作,貼圖還算精美,音樂也精彩。但……或者說《惡魔城》已不是人人追玩的系列,在PS2眾多作品中,不算非常知名。
惡魔城Dracula 闇之封印(PS2/2005)
終於改用自由視點,又加入Innocent Demon伴魔玩法,故事又跳回第3集後3年,講鬼王德古拉的同伴,改邪歸正的惡魔精鍊士希達。雖然操作吸血鬼獵人一族,所以武器又由鞭子改成刀劍,整體感覺比上集更有惡魔城味,相當不錯。
(但我實在不明白Konami的命名法,不是要統一名稱嗎?為何又再叫《惡魔城》?)
Castlevania 蒼月之十字架(NDS/2005)
屬於GBA曉月之圓舞曲「日本風系列」的續集,NDS雙屏地圖、變化很大,更可用styls畫魔封陣,但,這隻還算是「惡魔城」嗎?見仁見智……
惡魔城Dracula 迷宮迴廊(NDS/2006)
交替操作惡魔獵人及魔法師少女,攻略再次復甦的惡魔城,仍然使月《月下》的ARPG升級、升能力玩法,當年風評很好,但記者就不太喜歡其插畫風格,很不《惡魔城》。
惡魔城Dracula X Chronicle (PSP/2007)
將《血之輪迴》移植至PSP,畫面改用全3D製,但打法則是傳統平面2D。
惡魔城Dracula 被奪走的刻印 (NDS / 2008)
小改良的NDS第3作,分斬、槌、火、冰、電、光、闇7種屬性要升,兩手可各自的刻印,總之就要令攻擊招式多元化,讓你花更多時間儲道具。而角色選擇做好/壞事會影響故事發展及結局。
Wii.PS3年代
惡魔城Dracula Judgement (Wii / 2009)
最強賣點就係改用《死亡筆記》漫畫家小畑健繪畫做人設及封面,這是一款集齊了過去多套作為的主角
,以3D圖形製作的立戰對戰格鬥。
(8張圖/點圖放大)
惡魔城 ReBirth(Wii / 2009)
Gameboy版《惡魔城傳說》重製版,屬WiiWare下載小遊戲。
惡魔城 絕望協奏曲 (PS3.XB360/ 2012)
4人單機合作,連線6人合作的2D橫向動作遊戲,高清質素、2D點陣畫手法,系統反而是沿自NDS系列。後期更可下載8bit年代版圖、紅白機作品《月風魔傳》版圖,實驗性重但反應不算好。
Castlevania Lords of Shadow (PS3.XB360.PC/2010.2013.2014)
本作由歐洲公司MercurySteam製作,《Metal Gear》小島秀夫團隊監製,是一款以歐美市場為重心的自由立體視點《惡魔城》,後來又有NDS版《命運之鏡》,以及續集《Lords of Shadow 2》。
監製已出走城中魔性不再
講起惡魔城一定要認識從《月下夜想曲》起帶大作品的五十嵐孝司監製,但因為Konami已不想再投資製作大型家用遊戲,他已在2015年離巢,並自組公司成功在Kickstarter籌錢製作新的惡魔城類型遊戲《Bloodstained: Ritual of the Night》,原定2017年推出,已延至2018,當平台部部機都有,但Wii U版已改為Switch版。
(8張圖/點圖放大)
想知更多《Bloodstained:Ritual of the Night》情報 (點擊入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