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嘉仕.跑遊老香港|城門水塘百年華麗軌跡 高質路線盡覽動植物

撰文:鄺嘉仕
出版:更新:

城門水塘供水系統,統稱城門谷計劃。1923 至 1939 之間進行。作為當時香港政府最龐大的基建項目,是第一個在新界興建的水塘,將食水輸往香港島及九龍半島使用。工程以大量人力及高新科技,克服各種天然障礙,改善香港人的生活質素,堪稱當時的「玫瑰園計劃」。
文、圖:鄺嘉仕@我們走過的香港大地

1930年代的世界,知名水壩及水塘多用作水力發電,香港卻用來提供乾淨食水為主。主要原因有三個,首先是香港缺乏天然水資源;第二是港英政府租借新界後,香港急速發展,陸上人口由1901年的28萬急增,至1941年的超過100萬,用水量自然急升。最後是自1890 年代開始,鼠疫等傳染病肆虐,清潔的供水系統成為該段時最著重的施政項目。

主壩往上望,相當雄偉

香港有兩個城門水塘,常提到的城門水塘在1920至30年代興建,及後擴建期間適逢1935年英皇佐治五世登基25周年,完成後易名銀禧水塘。接近30年後,下城門水塘投入服務,才有人稱銀禧水塘為上城門水塘。古物古蹟辦事處的歷史建築名單中,以「城門(銀禧)水塘」稱呼。

城門水塘紀念碑上的文字。

城門水塘計劃 「若不是上主,一切皆徒然」

城門水塘紀念碑立於主壩入口右面山坡,2009年列為法定古蹟。根據碑文,工程由1933至1937年興建,容量30億加侖(即約136億立方米),主壩高度 280 英尺 (即約85米),並記錄施工方的主要人員名字。最後一段大寫文字「NISI DOMINUS FRUSTRA」是拉丁文,意思是:「若不是上主,一切皆徒然」。

城門谷計劃早於1923年展開第一階段工程,在城門谷興建臨時的土壩,儲起城門谷河水,用輸水道運到九龍接收水塘,先送出九龍半島,沿彌敦道經半島酒店對出,從海底輸水管通過維港。接到港島,在皇后碼頭前登岸,抽上動植物公園地底新建的儲水庫,再以重力自流方式,供應予中環至西營盤一帶使用。

鐘形溢流口

城門水塘紀念碑記載為城門谷計劃第二階段工程,亦可視作城門水塘的正式興建時間。當主壩在1935年9月築到160呎左右,水塘開始投入服務。再到1937年1月完工,城門水塘為是英國本土及屬土中最大的水塘。第二階段的工程浩大,有英國的工程顧問和駐地盤總工程師,及曾興建新加坡山頂水塘的南洋工人參與,總人數達2,500人。施工期間,工人未完全熟悉使用最新型炸藥技術,導致多宗意外傷亡,加上環境及氣候等,導致不少工人感染瘧疾,可見工程期內的艱辛。最終整項工程比預計時間早15個月完結,省下150萬港元。而第三階段的工程,最主要是興建第三條,直徑21寸的海底輸水管,取代原先兩條海底輸水管,繼續將城門水塘的水供應港九。

+1

如果要欣賞這項百年前的「玫瑰園計劃」,除了城門水塘紀念碑,水塘內還有3項一級歷史建築,包括:主壩,水掣房,及鐘形溢流口,另有1項二級歷史建築,為連接水掣房的鐵橋。跑到主壩附近時,便可以一併遊覽。

過往張屋村農林地範圍。

水塘計劃影響 原居民各散東西

城門水塘是城門郊野公園的一部分,水務設施用水務署管理,郊野公園設施則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管理。城門郊野公園早在1977年成立,是香港第一批成立的郊野公園。圍繞著水塘的景物,更是近百年社區歷史發展的見證。

興建水塘一直是香港政府的頭等大事,除了水塘的儲水量,通常和興建的難度成正比,由選址、賠償、遷村到建立連接網絡,要政府和居民的完全配合,方能完成。戰前建水塘,村民需要完全放棄自己的財產,及使用原有土地的權利。故香港政府特事特辦,補償即時及全面。根據香港政府在1928年發表的《搬遷城門村落報告》,城門谷計劃第二階段擴建之前,已有8條客家村落,共855人受影響。政府嘗試維持村民自給型耕作生活,有6條村共540人,連同村內廟宇及學校等搬到現時錦田的城門新村。另外103人搬到大埔泮涌,79人搬到粉嶺和合石等。

跑過百千層隧道,較矮少的更是此處獨有。

香港政府為重置村民,平整官地、買私人地,以及負責打井,為村民帶來水源。每名村民亦有約800港元的津貼,協助他們搬遷到新地方生活。例如曾經是張屋村的位置,現在已經浸沒在水塘之中,水位掩蓋農村,以及他們賴以為生的耕地。郊遊設施則興建在過往的禾田上,在城門水塘的西北面,我們仍能隱約看到這些痕跡。

菠蘿壩真有過菠蘿 植林植出仙景

賠償方面,政府按原居地大小,估價賠償。受影響的農地約73萬平方米,按土地質素分3級賠償。園林地更大,約478萬平方米。最特別的是受影響地段部分種有菠蘿樹,約17萬平方米,大於3個香港大球場總面積略大。政府按每千棵20元的金額賠償,並容許他們掘樹移植別處。得出來的土地,在第二階段工程時修築了副壩,位置正是現時專線小巴總站後方,命名為菠蘿壩。

戴麟趾康樂基金紀念碑

1942至1945年,日軍佔領香港期間,區內樹木被大量砍伐,主要用作柴薪。光復後,香港政府再次大量植林,以山松,紅膠木及台灣相思等生命力頑強的樹種為主,城門水塘的植林區更植有白千層。城門風水林於1975 年被鑑定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亦是香港首批受特別保護的地點。走過馬路兩旁的白千層隧道,或是水浸白千層風景,形成今天遊人的熱門景點。

戴麟趾康樂基金紀念碑上,注明基金出資建設郊野公園。

1971年,香港政府透過戴麟趾康樂基金,撥款在城門水塘,興建休憩及燒烤設施。數年過去,周末郊遊燒烤蔚然成風,成為了建立郊野公園的依據。據報,在郊野公園成立初期,一個好天氣的週末,一天就有十萬人次使用。而為紀念這次試驗計劃的四方錐形紀念碑,仍安放在城門燒烤區內。

起點及終點都在菠蘿壩專線小巴總站

小結

興建水塘受科技、持份者及天氣因素影響,耗費人力與物力甚鉅。香港政府百多年來,一直努力興建水塘及供水網絡,以滿足市民有清潔用水的基本生活需要。毋須逐水而居,增加生活自由,亦是香港現代化及城市化的開端。

《跑遊老香港》 - 城門水塘環湖跑

路線:菠蘿壩小巴總站為起點,向東沿城門水塘逆時針跑,經過城門燒烤區內的戴麟趾康樂基金紀念碑,到達城門水塘紀念碑。欣賞一系列歷史建築後,沿城門水塘緩跑徑往北走,接衛奕信徑7段往西走。到達路口位依水塘主壩指示左轉,先經過張屋村的遺址,再欣賞水浸百千層及百千層隧道,接菠蘿壩自然教育徑的地方走下樓梯,沿教育徑一直南下走到差不多盡頭,就是菠蘿壩。終點前拾級而下,便是城門郊野公園遊客中心及菠蘿壩茶水亭,可以參觀、梳洗及補給一下。

長度:約6公里

難度:2 (1-5,5為最高)

貯物及洗澡地點:蕙荃體育館 / 楊屋道體育館(須步行10分鐘到由兆和街專線小巴82號總站)

補給:專線小巴82號總站附近便利店 / 菠蘿壩茶水亭

前往方法:

小巴:由兆和街專線小巴總站,乘搭82號小巴,在總站「菠蘿壩」站下車

點擊相片,留意跑過城門水塘的小貼士:

+2

跑遊老香港系列:

民智啟迪之路 華人辦西學普及教育真誠建港

從九龍關看茘枝角 紅磚古蹟也是隔離酒店

大埔有座政府山 文武二帝前發生港英衝突

路邊石頭守望我城 呢一塊上咗大銀幕

九龍寨城有場外交風波 香港預言書在此?

FB專頁:我們走過的香港大地匆匆而過,錯過舊日的足跡。港九新界,樓閣或街角,都有不平凡的歷史故事。來,一起跑,一起尋找

作者鄺嘉仕

「01測試」有持續更新跑鞋評測評分:(按圖放大)

+23

濕疹人士適宜行山跑步,但要注意以下事項(按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