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295輪競拍後,中國2024年「地王」在深圳誕生。12月初,深圳後海一宗佔地26.3萬平方米的商住地塊,以185.12億元(人民幣,下同)成交,創深圳土地出讓最高紀錄,也是2024年全中國最高地價交易。
在內地樓市低迷、百強房企銷售持續疲軟的大背景下,這筆由華潤置地與中國海外發展集團的聯合體拍下的地塊,成為市場的焦點。它不僅為深圳樓市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也引發了外界對背後邏輯和市場信心恢復的廣泛關注。
今年9月,中央政府提出「止跌回穩」的房地產政策後,深圳迅速跟進,連續出台多項利好政策,包括取消限售、放寬備案價、取消豪宅稅和限購鬆綁,進一步釋放購房需求。
深圳樓市隨後成交量迅速反彈,10月成交量達到2萬多套,較9月增長近四倍,顯著高於榮枯線1萬套的市場標準。
中原地產華南區總裁兼深圳中原總經理鄭叔倫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指出,政策的鬆綁直接帶動了市場的回暖,其中豪宅市場的交易熱度顯著上升,這使開發商的拿地信心大增。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研究員宋丁受訪時指出,目前市場「止跌回穩」主要體現在成交量的反彈,但房價的回升尚不明顯。
他說,深圳的房價過去兩年跌了30%,當前房價已進入底部區間。無論是購房者還是開發商,都將當前視為觸底反彈的最佳時間窗口。
宋丁說:「開發商透過底部拿地鎖定未來收益。這種提前鎖定優質地段,押注房價回升的策略,進一步反映了開發商對市場前景的信心。
除了樓市回暖的推動,地段的稀缺也是此次高價成交的關鍵驅動因素。這地塊位於深圳灣、後海和前海的黃金交匯處,緊鄰後海金融總部和深圳超級總部基地(深超總)的雙重核心區域。
鄭叔倫指出,這一位置的稀缺性和不可複製的優質資源,使它具備了「地王」誕生的土壤。他說:「這不僅是深圳的經濟中樞,也是未來總部經濟和資本流動的戰略樞紐。」
深圳自2021年起推進「總部經濟戰略」,旨在增強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和區域輻射力。截至2024年11月,已有310餘家全球500強企業在深圳設立業務,全中國超過三成的創投企業總部也選擇落戶深圳。
作為這一戰略的重要承載區和示範區域,深超總在總部經濟的集聚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宋丁指出,深超總的地位被視為樓市「風向標中的風向標」,企業高價拿地體現了市場對深超總未來前景的積極預期,以及對總部經濟集群效應和市場穩定性的押注。
他說:「深圳的總部經濟與房地產市場之間,形成了雙向聯動的輻射效應。如果能穩住價格和市場信心,那麼前海、後海乃至整個大灣區的市場復蘇也會隨之啟動。」
深超總為出海企業資金回流和資本沉澱提供支撐
有專家認為,深超總不僅是企業的辦公總部,更是中國企業加大出海步伐中,資金回流和資本沉澱的「閉環平台」。
仲量聯行深圳董事總經理、華南區戰略顧問部負責人夏春毅受訪時說,中國企業出海的布局已從產品、到服務、產業鏈。隨著企業進入「出海3.0」階段,它們在海外的布局、生產基地會增加,但這也帶來了對資金回流和統一管理的需求。
夏春毅說:「企業需要一個集總部管理、財務結算和戰略決策於一體的總部基地。作為金融中心和出海橋頭堡,深圳具備強大的金融服務體系和高效的資本流動性,為資金回流和資本沉澱提供了有力支撐。」
儘管深超總的優勢不容置疑,但市場風險仍需警惕。受宏觀經濟放緩、供需失衡、產業轉移和人口流動等多重因素影響,深圳甲級寫字樓的空置率近年來持續上升,市場去庫存化的壓力顯著增大。
根據仲量聯行的數據,深圳甲級辦公樓的空置率已從2014年的3.0%,持續上升至2024年的26.5%,顯著高於市場公認的10%-15%的合理區間。
隨著深超總內多棟大樓的陸續建成,市場供應將進一步增加,空置率可能面臨持續上升的壓力。
不過,夏春毅指出,深超總的准入門檻較高,更多吸引的是中國頭部企業和行業龍頭,這些企業以自持自用為主,有助於降低去庫存化壓力並分散市場風險。
此外,對比其他一線城市,深圳依然保有相對活躍的辦公租賃需求,在市場波動中展現一定的韌性。
數據顯示,從2020年至2024年間甲級辦公樓市場淨吸納量平均值來看,深圳位居四個一線城市之首。深圳年均約84萬平方米的淨吸納量,彰顯其相對穩健的需求基本面。
夏春毅說:「淨吸納量作為市場的增量指標,直接反映了企業擴租、外資入駐和企業新設總部的活躍度,能夠幫助市場參與者準確判斷市場需求的實際變化。空置率只是存量指標,不能解釋市場變化的原因。」
他說,總部辦公物業對深圳甲級辦公樓市場淨吸納量貢獻日益顯著,佔比從2023年的31%預計攀升至2024年的64%,意味著總部經濟的地位已從「輔助角色」升級為「主力軍」。
但夏春毅不諱言,深超總所處的南山片區的辦公樓總供應量持續增加,達到目前存量的150%,供大於求的局面將對空置率和租金水平帶來更大壓力。
他說:「如果新增供應未能及時消化,可能會導致超級總部基地未來的租金水平承受壓力。」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