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2023年首季或見22400點 須留意兩大因素 復常概念股可關注

撰文:張偉倫
出版:更新:

2022年,港股投資者而言肯定是另一個難以忘懷的一年。受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影響全球供應鏈,以及聯儲局自2022年3月起加息及中港疫情爆發等負面拖累下,大市拾級而下,並曾低見14597點,為過去11年新低。不過內地在11月初起逐步放寬防疫措施,觸發港股一波強勁反彈,不足2個月內累升逾5,000點,收復不少失地。
隨著2023年將至,投資者又應該如何部署?市場人士指出投資者需留意聯儲局的加息步伐會再調整,以及內地經濟復常步伐,不排除大市在2023年首季可觸及22400點,並且建議投資者可多留意收租﹑保險及旅遊消費等具有通關及經濟復常念股份。

大市2個月收復5000點失地

若用「先苦後甜」來形容港股投資者2022年的感受,或許有點自欺欺人,卻又不失為一個較貼切的說法,畢竟去年底時大市處於23397點,至10月底時只剩下14597點,即10個月內累跌8,800點或37.6%,表現可謂差盡全球主要市場。可是內地宣布調整防疫措施後,投資者信心明顯改善,好友隨即發動一波反擊,結果短短2個月,大市升逾5,000點,促使港股全年「僅」跌15%。所以用「先苦後甜」來形容投資者感受,又未算過份偏離市場實際情況。

至於過往的不時在投資市場聽聞的狗股理論,2022年亦有出現。2021年挫逾7成的海底撈(6862),2022年勁升32%,為全年升幅榜的第2位。可是作為2021年升幅第2名的舜宇(2382),2022年卻成為表現最差的成份股,全年累計跌幅達60%。

濠賭股上揚 內房及物管股下挫

隨著內地逐步優化入境人士的檢疫隔離安排,與消費及休閒娛樂的股份得以受惠。除卻海底撈外,兩隻藍籌賭股金沙(1928)及銀娛(0027)亦在2022年內累積相當升幅,金沙升幅更達42.6%,為年內表現最佳成份股。

另一方面內房行業自2021年下半年已吹淡風,2022年更受到爛尾樓等事件影響,對內房及物管股均帶來衝擊。碧桂園(2007)及同系的碧桂園服務(6098)分別瀉61.42%及58.37%,為年內跌幅榜第2及第3位。

陳偉聰﹕下季可見21800點

2022年已將成為歷史,總結一番便要將目光放於未來。對於2023年首季港股前景,市場人士認為可以錄得升幅。東亞銀行財富管理處投資策略師陳偉聰預料,明年首季季初港股會出現調整,認為隨著中港放寬防疫要求,內地本地確診宗數數目將會增加,導致部份企業生產停頓,亦會引致春運及消費需求不如預期,涉及經濟重開的概念股將會出現調整。不過他亦預期調整幅度不大,相信大市調整至17000至18000點,惟他明言17000點屬較保守的預測,最終要視乎疫情對內地經濟帶來的影響。

他亦指出參考其他地區的例子,疫情經過2至3個月爆發後經濟會逐步復常。加上他預期內地即將舉行的兩會,其重點為推動經濟增長,同時上月舉行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亦有提出要支持內需及消費,不排除至2023首季末大市有會升至21800點。

被問及有哪些行業可以在首季值得投資者留意時,陳偉聰指出預料當疫情爆發後的2至3個月,內地經濟會逐步復常,因此與航空﹑旅遊及消費等行業會較佳表現。同時部份估值較殘的保險股,可以留意會否出現追落後。

至於本地企業方面,他指出收租﹑銀行﹑保險及交通等行業股份亦可留意。

籲避開電動車股

陳偉聰亦談及部份行業可以得內地政策扶持,如大型內房股,以及電力設備股。他解釋自2022年初起,內地政府鼓勵從事火力發電的電企增加投資,以增加發電產能,有助電力設備企業訂單增加。在2022年首3季,內地電力設備企業業績錄得雙位數增長。他亦指出涉及新能源﹑核能等企業亦有機會受惠於政策。

陳偉聰亦指出,在2023年上半年投資者整體上可以增配具投資級別的債券,具經濟重啟的行業股份同樣可以考慮增配。至於金價方面,他指出金價已累積不少升幅,又認為有關美國息口見頂的概念,下半年才有機會出現,金價才有機會出現較大幅度升幅。

他亦提醒投資者,部份目前尚未有盈利,及從事電動車上游產業的股份要多加注意。因行業面臨因疫情關係導致個別車廠減產﹑地方政府對新能源汽車補貼的不確定,以及及行業或有產能過剩等。

李偉傑料騰訊及京東重拾增長

華盛證券經紀部董事李偉傑則指出,2023年首季港股表現要視乎美國聯儲局加息步伐。由於通脹高企導致當局加息,若通脹逐步回落,聯儲局放慢加息步伐,對股市而言屬好事。若美匯指數續維持在104左右,對港股屬正面。

另一個投資者需留意的因素,為內地經濟復常進度及通關情況。目前內地疫情似有擴散跡象,可是參考香港,疫情的適應期大約須要2個月左右。他指出通關後,收租﹑地產﹑零售及消費股會受正面影響;又指出個別投資者會擔心相關股份會因好消息而下跌,其本人卻認為投資者期待通關已有3年,認為毋須過於擔憂。他預期2023年首季大市有機會高見22400點。

他又指出若投資者手上持有科技股,往後仍可以繼續持有,因為科技行業的整改進程已達年半,相信不少企業發展已按整改路上而行。他又指出近期騰訊(0700)及京東(9618)創辦人均對旗下管理層有意見,不排除對企業盈利產生鞭策作用, 相信科技股2023年可以恢復盈利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