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改革後魔咒未解 呢隻股染藍後瀉八成 內房恐成低谷被踢對象
恒指季檢今日﹙19﹚出爐,惟受累市況低迷等因素,賽前「跑馬仔」氣氛一般。自去年恒指公司落實改革,恒指成份股數目持續增加,最新由改革前的55隻,激增至73隻,但量多未必取勝!據《香港01》統計,不計今日最新一次檢討,在恒指改革後的五輪季檢中,合共納入的16隻藍籌,當中有15隻在宣布「染藍」後均見下跌,最差一隻累挫八成,僅比亞迪﹙1211﹚生還!
分析則認為,即便表現欠佳,由於新納入的成份股權重佔比較少,對指數表現影響不大。同時,儘管恒指選股未如理想,但長遠行業發展順利,恒指改革機制亦有一定意義。
恒生指數公司於2021年2月宣布改革恒指成分股的編制,目標在2022年中前將成分股數增加至80隻,最終數目固定為100隻,強調股份要有能反映香港市場的代表性。
染藍魔咒難逃 改革後「15跌1升」
自2021年5月起,指數檢討開始實施,一年過去﹙截至今年5月中的一次季檢﹚,恒指公司已經先後納入16隻股份。
根據《香港01》統計,納入後的藍籌新貴,迄今表現「15跌1升」,不計除淨等因素,跌幅介乎2.7%至80.7%。其中,以碧桂園服務(6098)表現最差,累瀉逾八成。「生還者」只有比亞迪(1211),期內錄得逾七成升幅。
在前後公布五輪季檢,同期恒指迄今跌幅分別為30.55%、20.47%、21.1%、18.76%、4.6%,當中8家「染藍」股份表現跑輸同期恒指。
選股在於代表性 非前景好壞
事實上,市場早有「股一藍、價便殘」之說,憧憬染藍,資金追入,惟染藍後,股價便愈見疲弱,從而拖累指數表現。《香港01》亦曾經訪問恒指公司代表,其回應指僅屬部分成份股的現象,恒指公司無法預計個別股份的表現發展。
恒指公司過去接受《香港01》訪問稱,在選定「染藍」股份前有數項主要考慮,首先要視乎指數能否代表市場和反映大市,亦即是該公司在所屬界別於恒指所佔的比重,其後也會把其市值、成交及財務表現等因素納入考量,而並非預測公司前景好壞來決定其納入門檻。相反,若公司表現持續疲弱,市值、財務表現欠佳等出現負面情況,便有機會被剔除。
以碧桂園服務為例,在未獲納入成為恒指成分股時,市值超過2,500億元。可是,該股「染藍」後,隨著內房行業板塊出現重大調整,碧服至今大幅累跌八成,市值一度不足500億元,幾乎成為最低市值的藍籌股。以恒指公司的選股原則,倘恒指公司認為碧桂園服務財務表現欠佳,正值低位下剔出藍籌,或再呈現「高進低出」的情況。
新貴權重低 未必為恒指帶來太大負累
對於眾多公司「染藍」均無運行,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副主席郭思治則認為,在恒指改革後,16隻「染藍」股份當中絕大部分均錄跌幅,主要仍是受大市影響,加上大環境不同往日,公司業務欠佳,即使被納入恒指,利好消息也不是絕對性,「個市跌,(公司)都係跟住跌。」
儘管藍籌新貴跌多升少,甚至跑輸大市,但郭思治認為,未必對恒指帶來太大負累。他解釋,基於恒指機制,新納入的成份股的權重佔比較少,故對指數表現影響不大,屬「濕濕碎」,例如今年5月的季檢宣布納入的四家公司—東方海外(0361)、中升(0881)、中芯國際(0981)、中國宏橋(1378),當時四家股份「染藍」的權重合共僅1.31%。
郭思治稱,即使恒指不斷換新血,納入新貴同時剔除股份,只要行業發展順利,其改革機制亦有存在意義。
郭思治:內房股日後被「踢走」機會大
恒指最新一輪季檢結果於今天(19日)出爐,將中國神華(1088)、周大福(1929)、翰森製藥(3692)、百度(9888)納入恒指,未有藍籌被剔出。經過今次變動後,恒指成份股將由69隻增至73隻。
雖然最新一輪季檢並未有剔出內房股,但早在上月11日,恒指公司從恒生綜合指數中剔除8家內房股,包括佳兆業集團(1638)、中國恒大(3333)、中國奧園(3883)等。
市場猜測,內房表現持續衰落,在往後恒指季檢中,內房或再「高進低出」,恐進入「死亡螺旋」。郭思治亦認為,內房股被「踢走」的機會頗大,始終企業背負龐大債務,容易被剔除,認為是指數公司無辦法之下,為勢所迫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