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高考發展與DSE存聯動? 學生須留意制度變化|June Leung

撰文:梁賀琪
出版:更新: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及大學聯招(JUPAS)早前相繼放榜,各大媒體紛紛「追星」。另一邊廂,內地高考亦已進入錄取階段,學生、家長、學校及招生高校各有各忙碌。不過,從內地高考及其錄取過程中,我們發現內地高考由形式至內容均正在改變,並可能會影響到DSE架構。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明:

第一,內地高考完全是為高等院校選拔新生,當中每個大學不同的專業招生都是以分數優先。新高考改革後,大部分省市採取「3+1+2」模式,即語文(中文)、數學及英語為3科必修科,另外每個考生要在物理或歷史中選定一科,其餘兩個科目則需從化學、生物、思想政治及地理等4科中選取。由於每個省份(直轄市)對高考成績相對區間而不作等值,每年高考分數公布後,各省市考試院亦會隨即公布物理組及歷史組的「一分一段表」,考生可以根據自己在選定組別中的排名,以及參考各大學各專業歷年的招生分數,從而選定報考志願;各省市考試院將會按「分數優先,遵循志願,一次投檔」的原則依次錄取。考生所填報的專業中待錄取之分數排名變得極為重要;若考生跌入邊緣分數附近,一分差距已可決成敗。

第二,近年內地高考傾向愈考愈難,其中今年的數學科 I卷,難度堪稱為「史上第二難」。有位高中數學老教師試做後表示,在總分為150分的數學卷中,自己連120分也未有達到!坊間普遍認為考試難度提高,並不會影響考生的分數排名,但這種想法不完全準確。作者們的理解是,數學科的難度提高,對在高分數段上的考試分數誤差控制有正面作用;惟從區分度角度,難度提高則能擴大高分數段考生之間的分數差距,減小誤差的影響,同時有利於甄別頂級考生的實際能力。

DSE分數釐定採用混合制

至於香港DSE每個等級都有設定的標準,打從2012年首屆文憑考試,已開始採用「標準參照成績報告」架構評定考生的等級。因此,每屆成績是可比的。DSE成績既是本地、亦是世界各地大學收生的主要依據,包括大家熟知的 JUPAS便是根據DSE成績以及考生志願,為本地大學提供錄取新生的建議,以便大學作最後決定。

值得留意的是,DSE成績中,等級「1至4」是採用水平參照模式匯報(Standards-referenced reporting)評核結果;等級「5」或以上則使用規範參考(Norm referencing),即俗稱「拉Curve」的評定模式。

為什麼要有這樣的「混合」等級評定?很明顯是為了引入「5」以至「5*」和「5**」等評級 ,方便本地大學收生,尤其是對於醫學系、法律系等「神科」,以及港大、中大、理大、科大等四大亦至關重要;若只參考水平參照的等級無法細分考生的梯次,反觀「混合」等級評定則可為水平參照的額外補充,並回應本港大學收生的需求。

港大及中大等採取不同計分法冀吸尖子

為什麼四大與其他大學要有不同的計分方法呢?四大對「5」、「5*」和「5**」成績有加乘安排,背後的邏輯當然是盡量使學科的「尖子」跑出。換言之,考生獲得 「5**」 越多 ,以分數排隊的優勢就越顯著!

或許這並非考評局在設計等級評定系統時的本意,而在DSE實施早期,這種「拉闊」效應也沒有「人為地」強調。不過,如今大學之間對優質生的爭奪越趨激烈,對尖子獎賞的措施也愈來愈多,上述加乘的計分方法只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見,這種進一步「拉闊」的做法與內地提高考試難度有異曲同工之妙,兩種截然不同的評核機制,內地高考的發展趨勢及其與香港DSE的聯動竟在於此: DSE不宜愈出愈深,但內地高考可以;內地高考考生已破1,000萬大關,不宜用複雜的混合及加乘方法,但DSE只有區區4萬考生,理應較容易把制度解釋清楚。

觀乎疫情之下,正確資訊流通成本增加,學生為自己前途著想必須要多聽多問,主動查看種種制度上微妙的變化以增加勝算。選擇比努力重要,但預先策劃才能有對的選擇。

本文作者分別為梁賀琪、羅冠中、常蕤

【經濟專欄】琪聞琪事梁賀琪 June Leung|精英匯集團主席

作者介紹﹕八十年代末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翻譯系。投身教育界超過1/4世紀。典型香港work-hard-play-hard一族。吃喝玩樂皆有要求,但不拘一格,法國菜也好、街頭小吃也好;欣賞歐洲名牌,也愛土產國貨;看Wuthering Heights看Netflix,亦愛《紅樓夢》。性格有點分裂,但矢志不渝做教育。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