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國經濟發展面臨三重壓力|附會議全文
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周三至周五(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看到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
據《新華社》周五報道,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總結2021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2年經濟工作。李克強在講話中對明年經濟工作作出具體部署,並作了總結講話。
會議全文如下:
會議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壯大,產業鏈韌性得到提升,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
會議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看到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世紀疫情衝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既要正視困難,又要堅定信心。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我們都要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斷做強經濟基礎,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堅持多邊主義,主動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
會議認為,在應對風險挑戰的實踐中,進一步積累了對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必須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沉着應對重大挑戰,步調一致向前進。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全黨都要聚精會神貫徹執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必須堅持穩中求進,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要把握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後破、穩紮穩打。必須加強統籌協調,堅持系統觀念。
會議強調,明年將召開黨的二十大,這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持續改善民生,着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社會大局穩定,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會議要求,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一是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註重精準、可持續。要保證財政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製造業、風險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嚴肅財經紀律。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協調聯動,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要有機結合。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二是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要提振市場主體信心,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以公正監管保障公平競爭。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營造各類所有制企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強化契約精神,有效治理惡意拖欠賬款和逃廢債行為。
三是結構政策要着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暢通國內大循環,重在突破供給約束堵點,重在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要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激發湧現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加快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加快數字化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升級。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強預期引導,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堅持租購併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四是科技政策要紮實落地。要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好國家實驗室作用,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推進科研院所改革。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產學研結合。完善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形成紮實的科研作風。繼續開展國際科技合作。
五是改革開放政策要激活發展動力。要抓好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穩步推進電網、鐵路等自然壟斷行業改革。調動地方改革積極性,鼓勵各地因地制宜、主動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制度型開放,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國公司投資,推動重大外資項目加快落地。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六是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要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協調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