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料政府財赤大幅降至4億元 建議3項措施促大灣區內企業合作

德勤料政府財赤大幅降至4億元 建議3項措施促大灣區內企業合作
撰文:張偉倫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預告,現財政年財赤將較年初預測時大減。具體數字財爺並無透露,不過有會計師事務所預期,現財年財赤僅為4億元。

德勤預計香港特區政府2021/22財政年度將錄得4億元赤字,遠低於財政司司長於2月時估計的1,016億元赤字。受惠於印花稅和賣地收入高於預期,加上整體政府支出較原先估算為低,預料本年度財政狀況將會較預期理想。

賣地收入增加 財政狀況前景正面

根據德勤的最新預測,雖然本財政年度首六個月(2021年4月至9月)的赤字達1,157億元,但下半年(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將錄得1,153億元的盈餘。預計截至2022年3月底,財政儲備將為9,274億元,相當於16.8個月的整體開支。

據資料顯示,計及上周中環海濱商業地獲恒地(0012)以508億元投得,年內政府來自賣地收益已達到883.18億元,連同截至10月底,來自發展商補地價收益400億元,單是地價收入已達到1,283億元,較政府原來預期的金額高出逾300億元。

聚焦推動大灣區及可持續發展

隨着大灣區成為香港經濟的新增長引擎,德勤建議推出三項政策及措施以促進區內企業和人才加深合作,包括擴大研發支出稅務扣減的適用範圍至在大灣區進行的相關研發活動、設立大灣區指定研發機構名單以促進區內創新科技發展的協同效應、擴大教育開支扣減予香港市民以鼓勵人才流動,特別是有志於大灣區發展事業的年輕人。

財爺陳茂波料今年財赤少於$1000億│靠發債紓緩? 債券收入$XXX億

撰文:數因斯坦
出版:更新:

近年政府庫房連年出現財赤,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1月初表示,估計本年度財政赤字「少於1,000億元」,較去年11月時所使用字眼「約1,000億元」有所調整,字面上理解財政赤字規模看似有所減小。而據庫務署最新公布,港府於2024/25財年首8個月(截至2024年11月底)暫錄1,432億元赤字,不過這個數字已經計入年內發行債券收入;如若剔除年內約800億元的發債淨收入,則今個財年首8個月的赤字達到2,233億元,發債對「紓緩」財赤數字似乎甚有作用。

財爺預告本年度財政赤字將「少於1,000億元」

政府本財政年度原先估算會錄得481億元赤字,而財爺最新預測指,本年度財政赤字會少於1,000億元,較原本估計高。據庫務署早前公布,本財年首8個月暫時錄得1,432億元赤字,但這個數字已經計入年內發行及償還債券、合計約800億元的淨「收入」。而截至2024年11月底的財政儲備暫時為5,914億元。

若剔除發債淨收入,則財年首8個月的赤字高達2,233億元,較財年初估計的481億元調出3.6倍!截至2024年11月底未計入發債淨收入的財政儲備更跌至約5,113億元。不過這僅為暫時數字,因為政府薪俸稅及利得稅等收入多在財年後期收取,最終數字尚待揭盅。

預算案原先預測,至今年3月底本財政年度結束時,財政儲備將降至6,851億元,接近2011/12年度水平;而由於最新估計赤字較原先預算高出約500億元,以此粗略估算,至3月底財政儲備將降至約6,300億元(以財爺於上年12月所預測約千億元赤字估算)。

賣地收入、樓市印花稅及利得稅等減少

財爺早前於立法會講解政府財政狀況時指出,本年度赤字擴大,是由於賣地收入、樓市印花稅及利得稅等減少。而地價原本是政府其中一隻「金蛋」,曾有多年都為庫房帶來逾千億元收入。

然而近年本港樓市轉趨疲弱,令地價收入於2022/23年度大幅下調至約700億元,2023/24年度進一步降至196億元,而地價收入亦縮小至政府5項主要收入中的最少一項。最新資料顯示,本年度前7個月地價收入只有約37億元,僅為原先預算(約330億元)的11%。

2023/24年度政府印花稅收入錄491億元,僅為原來預算(850億元)的58%,而本年度全年目標亦下調至710億元。(資料圖片)

印花稅方面,據土地註冊處紀錄,2024年本港住宅樓宇買賣合約價值累計約4,544億元,較去年同期高出約16.7%,不過由於當局自去年至今年初先減辣再撤辣,相信對印花稅收入有一定影響。至於翻查近年預算案資料,2023/24年度政府印花稅收入錄491億元,僅為原來預算(850億元)的58%,而本年度全年目標亦下調至710億元。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