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停刊|壹傳媒高峰期年收入36億 2016年成業績分水嶺
壹傳媒(0282)自6月18日起停牌,而旗下的《蘋果日報》明日(24日)出版最後一份報章。壹傳媒旗下刊物於上世紀90年代出現,大幅改變香港傳媒生態,資深傳媒人、《蘋果日報》前總編輯鄭明仁更稱「以前印報紙、等於印銀紙」。可是早年過於進取的投資策略,及傳媒整體行業出現新變化,導致近年壹傳媒業務陷入困難,收入連年下跌之餘,更從2016年財政年度起,連續5個財政年度虧損,累計虧損19.5億元,成業績明顯分水嶺。
壹傳媒早於上世紀90年代初開展傳媒行業,於1990年3月發行雜誌《壹週刊》,及至1995年6月20日《蘋果日報》創刊,以兩元割喉式減價促銷。其破格的版面設計,以及發動價格戰以挑戰當時市面上的主流報紙,令到當時傳媒行業出現翻天覆地轉變。上世紀90年代,更被視為香港報業的黃金時代,《蘋果日報》、《東方日報》曾主導市場。當年《蘋果日報》的創刊廣告,作為創辦人的黎智英還親身上陣,片中被插多箭,並稱:「每日一蘋果,冇人呃到我」。
收購百樂門出版 借殼上市
《壹週刊》及《蘋果日報》一直由黎智英私人持有,一報一刊成為上市公司旗下資產及業務,源自於其本人在1999年入主陷入財困的百樂門出版。他於1999年透過向百樂門出版注入蘋果網站後,取得控制性股權,並改名為壹傳媒。於2001年10月,成功將《壹週刊》及《蘋果日報》等注入,變相「借殼上市」。
早年《蘋果日報》等刊物銷量理想,促使壹傳媒收入節節上揚。可是翻查近年壹傳媒業績,發現公司收入於2012年3月底止財政年度達到36.02億元高峰後,便持續向下。更從2016年度起連續5個財政年度虧損,累計虧損19.5億元,近十年來虧損累蝕超27億元。
香港推《爽報》添營運壓力
在2011至2014年財政年度,壹傳媒每年收入逾30億元,不過在2011至2013年3月底止,連續3個財政年度虧損,其中在2013年財政年度虧損金額達9.68億元。在2014至2015年財政年度連續兩個財政年度錄得盈利後,從2016年度便連續5年錄虧損。
2011年對壹傳媒而言,屬不忽略的一年。於2006年,壹傳媒在台灣推出免費報《爽報》,引起不少回響。《爽報》在2011年9月亦於香港發行,期望以輕鬆報道手法,及利用QR Code來閱讀內容等當時較新穎方式,以及增加讀者數目,提升廣告收益。可是在創刊初期因內容被指有不雅成份,無法進入學校,《爽報》發展受阻。加上更多媒體推出免費報紙,最終香港《爽報》在2013年10月21日起停刊,台灣《爽報》在2018年8月31日起停刊。
壹傳媒收入下降,與旗下報刊銷量下跌不無關係。其中《蘋果日報》日均銷量從2011年財政年度的26萬份,持續降至2020年度的8.8萬份。同系的《壹週刊》及《飲食男女》等雜誌,為削減成本先後退出紙本發行。加上出售台灣電視業務,整體業務規模縮減,集團員工亦從5,000多人減至2,000多人。
面對紙本刊物銷量下降,壹傳媒積極拓展網上訂閱業務。據公司截至去年9月底止的2020至2021年財政年度中期報告指出,來自訂閱收入為2.2億元,訂戶數目為63萬。
《蘋果日報》有緣再會
除了經營壓力,國安法出台,卻令公司面臨資金危機。保安局於6月18日引用《港區國安法》,拘捕5名公司高層,及凍結《蘋果日報》旗下三間資產1,800萬元。面對官方突凍結資產,多名員工先後離職,該報財經組於6月22日凌晨起率先停止更新,而《蘋果日報》於明日(24日)發行最後一份報刊後停刊。
《蘋果日報》停刊,恐令停牌中的壹傳媒,復牌機會減低,據聯交所《上市規則》規定,倘主板上市的公司未能維持足夠的業務運作或資產,聯交所便可根據指引決定是否能將其停牌或除牌,若主板公司因業務運作或資產問題而致連續停牌18個月,聯交所可取消該公司的上市地位。因此,有分析指,在失去主營業務後,壹傳媒可能因業務或資金問題,遭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又或因停牌超過18個月,而被取消上市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