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3成人冀55歲可退休 理想退休金額為470萬元

調查:3成人冀55歲可退休 理想退休金額為470萬元
撰文:張偉倫
出版:更新:

滙豐「FinFit」公布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在疫情下受訪者多增持現金以應付不時之需;近3成受訪者希望可以在55歲時退休,理想退休金額為470萬元。

滙豐「FinFit」於去年9至10月訪問了1,507人,年齡介乎18至64歲。HSBC FinFit Index從半年前的67輕微回落至66。雖然整體財務健康水平大致維持平穩,可是有59%受訪者指出,在過去6個月有財務憂慮,增加4個百分點。

三分二受訪者指出,即使沒有任何收入,現有現金儲備足夠未來6個月基本生活開支。可是面對前景不明朗,現金及儲蓄佔受訪者流動資產比重增至66%,較去年6月調查結果增加3個月百分點。餘下3分1資產作投資用途。

調查又發現不足一半受訪者會透過投資產品增加財富,最常用投資工具為本地股票﹑港元儲蓄存款及港元定期存款,分別佔30%﹑26%及10%。

料退休後平均每月開支1.63萬元

調查亦有觸及受訪者如何為退休作準備。受訪者平均計劃退休年議齡為61歲,而期望在55歲退休的受訪者佔比為3成;預期退休後每月平均開支1.63萬元。由於本港市民預期壽命為85歲,因此本港市民理想退休金為470萬元。

受到經濟低迷影響,只有36%受訪者有信心為退休儲備足夠資金,較之前減少2個百分點;至於年齡層為50至64歲受訪者最擔心退休資金不足。


保誠指港人使費佔逾半月薪 僅31%用於儲蓄 18至35歲安全感最低

撰文:顧慧宇
出版:更新:

保誠公佈「保誠財務健康指數」調查,發現港人財務狀況以100分為滿分,整體得分僅有53.1分,反映受訪者對目前的財務安全感較有信心,但對長遠財務前景感憂慮,認為當前財務狀況比未來更樂觀。

保誠首席產品管理總監馮偉成表示,儘管港人儲蓄目標清晰並習慣每月儲錢,但未能完全達到財務自由。由於要將超過一半(52%)月入會作為日常開支,會關注目前的財務狀況多於未來需要,這可能妨礙他們實現財務目標,令他們對退休後的財務狀況信心不大。

​港人每月收入31%用於儲蓄。 (資料圖片)

港人每月收入31%用於儲蓄

調查發現,港人除卻日常開支外,會將每月收入31%用於儲蓄,其餘16%用於投資,五大投資類別分別為股票(57%)、強積金/公積金/自願性退休金(36%)、儲蓄保險(35%)、債券(21%)及外幣(14%)。

保誠又根據受訪市民對財務的態度、生活方式及憂慮,歸納出五大理財人格,分別是獨行俠、遵奉者、冒險家、家庭守護者及思想家。調查發現,冒險家數目佔比最多,達25%,其次為獨行俠(21%)、尊奉者(21%)、家庭守護者(19%)及思想家(14%)。

他又指出,根據調查,隨著年齡增長,受訪者的主要憂慮從父母的健康逐漸轉移到外在因素,例如50至60歲受訪者,會擔心個人生活質素(57%)、住屋開支(56%)以及經濟環境(51%)。這突顯了及早進行財務規劃的重要性,以保障退休後的生活質素。

財務樂觀程度會隨年齡增長上升。(資料圖片)

財務樂觀程度隨年齡增長上升

調查亦發現,對財務狀況的樂觀程度,會隨年齡增長而有所上升。兩個較年輕的組別,包括18至35歲受訪者的財務健康指數,分別為51.9分,而36至49歲受訪者的得分,則升至52.4分。50至60歲受訪者對個人財務最感樂觀,整體得分達55.1分。

有趣的是,36至49歲以及50至60歲兩組年齡較大的受訪者,在各個細項的得分普遍較高,只有「現時財務安全感」例外。當中,36至49歲受訪者在「現時財務安全感」得分最低(59.3分),主要是因為他們面對較大的財務壓力,其中包括父母家用(27%)、育兒和子女教育經費(27%)等家庭開支所帶來的負擔,令他們每月儲蓄有所減少。

就未來財務安全感和自由度而言,18至35歲的年輕一代,得分亦低於較年長的受訪者。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面對各種困難,例如欠缺清晰的儲蓄目標(26%)所背負的財務負擔(43%)等。相反,50歲及以上受訪者或已累積了一定財富,且無需再供養父母子女,因此他們對財務健康感到更樂觀。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