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茶餐廳第一股 今光環褪色 翠華如何讓光芒再現?|財經講故佬
香港茶餐廳臨立,象徵著本土人對香港情懷的思念,同時亦盛載着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說起最具代表的茶餐廳,定會聯想到「老字號」兼餐飲業龍頭﹕翠華(1314),上市編號喻意「一生一世」,札根香港五十多年見證香港人鍥而不捨的獅子山精神。可是近年光芒已不如以往閃耀。
翠華餐廳的前世今生
翠華餐廳集團成立於1967年,從旺角甘霖街開設的小小冰室開始做起,直至2012年於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集團規模管理有板有眼,招牌形象享譽全城,企業內部發展不斷擴張。惟上市不足4年,翠華業績便呈現走樣。在2020年3月底止的財政年度,更飽受全球宏觀經濟不明朗影響,2019年香港社運事件,以及全球肺炎疫情大流行致入境旅客大減,及外出用膳市民人數急劇下跌三重打擊,全年虧損3.17億元。
品牌聲勢不大如前,股價亦持續尋底,更於2018年淪落為毫子股。面對種種不利因素下,究竟翠華可否重新出發,再拾昔日光輝?
在說述翠華的故事前,先簡介茶餐廳文化。她可謂本港文化的表表者,基本上不論你﹑我﹑他,總會有光顧茶餐廳的經驗。為何茶餐廳文化在香港得以盛行?這既與香港人做事一貫講求快速有關。
香港有一個都市傳說,若閣下前往澳洲牛奶公司用饍,基本上一坐下便要決定點的餐,極短時間內點的餐便會送上,最好10分鐘完成及離場。這光速餐當然是澳洲牛奶公司用餐的特色。但這種冀望能「快﹑靚﹑正」完成任務,不正是香港人的特質及精神嗎?
另一個茶餐廳深受香港人歡迎的原因,與餐廳內點餐的自由度。步入餐廳後,不論是餐牌上或不在餐牌上的食物及飲品也可以點選。想食豬扒飯「炒底」?無問題。凍奶茶少冰多奶?亦無問題。這種靈活性及自由度,不就是香港人做人處事的態度?所以香港人鍾情茶餐廳實不無原因。
翠華市場在港興起 與打卡文化有關?
香港茶餐廳之多,可謂「總有一間喺左近」,為何率先登陸資本市場者是翠華?管理有道自然是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相信與近年興起的打卡文化有關。位於中環的翠華分店鄰近夜蒲勝地蘭桂坊,早已被認定為蒲後必到之地,因可與新結識朋友再暢談一番。
前往翠華打卡者並非只有本地消費者。早年的電影《春嬌與志明》也曾在此地取景拍攝,不少慕名的內地自由行旅客亦前來觀摩。獲得不少內地旅客參考的「小紅書」,亦力推翠華,漸漸成為內地旅客來港必到的好去處。
眼見深受內地選客歡迎,翠華亦決定進軍內地市地,發展步伐亦相當快速。在內地發展外,亦有拓展新加坡市場。一個橫跨亞洲區的茶餐廳飲食王國已隱約而成。
本地市場競爭力減弱 漸迎合自由行風格
既然營運模式滿足本地消費者要求,亦受到內地消費者支持,為何近年翠華業績日益失色。就如上文所述,公司能夠快速發展,與內地消費者偏愛有關。可是對於內地旅客而言,近年香港吸引力正在減退。原因之一是與香港本身欠缺旅遊資源。更何況已經前往翠華「朝聖」的旅客,有多少會再度光顧?當旅客數量下降,對翠華營運多少帶來壓力。自去年起香港反修例事件及新冠肺炎來勢洶洶,全港自由行效應減弱,翠華業績難免不如以前。
社會事件2019年下半年的本地零售及餐飲業首當其衝受到影響,政治局勢不穩,訪港旅客大減。2019年訪港旅客數字逾5,590萬人次。旅客數字自7月起下跌,隨後數月跌勢加劇,全年旅客數字按年下跌14.2%。
怎料新冠肺炎於今年初「降臨」,餐飲業被它殺個措手不及,而旅遊業幾乎完全停擺,訪港旅客人數下跌未停。今年8月正值爆發第三波疫情時,內地訪港旅客人數跌幅近99.9%,較去年8月的278萬人次減少至2,337人次。
翠華營運收益面臨嚴峻挑戰,截至2020年9月底中期業績公布,集團收益為4.34億元,按年跌48.3%;期內虧損7,764.5萬元,去年同期則虧損4,450.2萬元。
內地旅客來港數目下跌,同時近年本地消費者口味出現改變,讓公司生意面臨更大挑戰。
遇上飲食業寒冬,翠華而關閉了部份分店。據公司截至今年9月底止中期業績,期內在港關閉了9間分店,亦開設了2間分店。即分店數目出現淨減少。
招牌豬仔包「唔脆」
為更了解翠華,小編決定前往到分店考察一番。當到達大門前,遲疑數秒確認地點無誤才推門入座,皆因餐廳招牌燈箱只剩下「翠」的字樣在發光。
入內坐下,當然必試翠華招牌菜式「奶油豬仔包」。實在是「豬不可貌相」,賣相蠻好,煉奶及牛油的比例尚算平衡,惟小編食後感是「像極了愛情」。速速上網翻查翠華食評,發現網民對翠華出品的評分只屬一般而已。
翠華經營路線走向,與本地消費者口味的變化,步伐並不一致。業績要復舊觀,看來管理層仍要多花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