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股王身份 思捷管理層力圖中興 成果為何未至?|財經講故佬
上一個鼠年,思捷環球(0330)仍是基金愛股,業績年年增長,派息亦不斷上揚,成為股王可謂當之無慚。12年後的今天,是另一個鼠年,思捷已今非昔比,不再在投資者眼光之內。在一上集,講故佬已講出思捷起落的前因後果。今集將圍繞一個問題,就是前股王過去12年經歷了多次重組後,是時候踏上中興之路?
12年前的思捷,可謂集萬千寵愛在一身。就算當時已爆發了次按危機,對服裝等多個行業生意造成衝擊,投資者仍相信思捷最終可以化險為夷。畢竟有公司安然渡過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珠玉在前。更何況公司擁雄厚的財政實力。截至2008年6月時,擁有逾65億元現金,按年增加24.63%。這般強勁的財務資源,相信足以讓她再次渡過危機之餘,更可以闖出另一個高峰。
最終投資者期望落空了。從2008至2009年度起,思捷業績表現反覆向下。縱使經過多次重組計劃,包括在2010年向當時仍稱為的華潤創業(0291),回購內地合資公司50%股權,以及在2011年宣布一項為期4年﹑投資額達180億元的重組計劃。可是除了在2012的財政年度業績出現大反彈後,便未再次出現令人眼前一亮的表現。為何思捷復甦的想像,一直未有如投資者期望般出現?中大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的評論﹕管理層根本「唔知什麼是潮流」,是否足以解釋思捷一直無法從谷底爬升的原因?不如看看李兆波等多位專家,如何為昔日股王把脈。
為擺脫公司困境,在過去的10多年,思捷管理層作出無數嘗試,如調整業務地區,包括在今年年中時宣布,關閉中國市場以外的亞洲門店;並在德國市場進行重組。早前德國法院判亦作出判決,確認思捷在當地附屬公司大部份債務可獲免除,讓當地業務重新出發。
重整業務之餘,期間公司亦多次更換管理層,希望重拾投資者信心。在2012年更宣布供股計劃,集資逾51億元。連番動作後成效如何?有關關閉亞洲門店策略開展不久,成效目前仍難估算。至於其他措施成效,總的來說非太明顯。
林智遠:思捷亦喜歡「報喜不報憂」
作為本港股壇神話之一,思捷吸引到不少市場人士留意,「會計界愛心同盟」執行主席林智遠是其中一位。其本人分析及跟進思捷多年,發現公司的管理層,與其他上市公司管理層一樣,向股東交待時傾向「報喜不報憂」,「將一啲好靚的數字作為Heading」。
林智遠亦曾有意買入思捷,可是專業會計師的他,對部份議題亦都無辦法能完美地理解,所以決定卻步。
因此他建議投資者作出投資決定前,定要「金睛火眼」﹑仔細地分析及閱讀該公司的財務報表,並將管理層過往的說話進行對比,而非只盡信管理層的說話。
李兆波:管理層「唔知什麼是潮流」
李兆波則認為思捷陷入困境,其中一個原因是生產規模大﹑成本低的快速時裝興起。相比之下,打著快速時裝旗號的ZARA、H&M等品牌,不論衣服變化或款式均較多元化,更能吸引大眾眼球。在這個快速時裝的潮流帶領下,就算思捷服裝的品質較好,大眾亦漸漸覺得其服裝款式及價錢脫節。
李兆波進一步指出,思捷營運走下坡,管理層要負上一定責任。面對全球服裝市場競爭日益劇烈,管理層既缺乏全球化視野,亦未能作出一個有效回應,更認為「管班層唔知什麼是潮流」。
那麼將業務重心重回歐洲,是否可以讓思捷業務重生?李兆波認為,思捷的歐洲客群較著重衣服的設計及品質,這一點與公司一貫方針相近。相信重回歐洲市場,公司仍有發展空間。
溫傑:思捷的「股王」時代已成過去
光大新鴻基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認為,思捷的「股王」時代已成過去,回到從前恐怕就很難,建議投資者以一個中性或觀望的態度看待。他認為思捷既未能做到如Uniqlo等新興服裝品牌的快速銷售,亦未能成功針對中高端客户,反映其產品定位有些「高不成、低不就」。
他認為集團整體營運欠缺一個可以令業務好轉的契機。思捷已關閉整個亞洲市場門店,並不斷縮緊規模,相信只能節省成本。就算股價短時間內有升幅,亦屬炒作居多。
他進一步指出,就算思捷在德國的業務傳來好消息,現時單純服裝銷售的股票似乎亦非投資者的心水類別。加上思捷缺乏銷售回升等基本利好消息。因此一般投資者較難對思捷有憧憬,驅使他們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