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美國企業採取措施,減少從中國直接進口商品,美國消費者已受到物價升高之苦,但中國仍深深嵌入美國供應鏈中。
學者:美對華貿易限制與疫情或引發美國供應鏈大盤整
據哈佛商學院的阿爾法羅(Laura Alfaro)和達特茅斯大學塔克商學院的戴文·喬(Davin Chor)分析,新冠疫情與俄烏戰爭雖加劇了人們對去全球化趨勢的擔憂,但全球貿易數額並沒有減少,依舊維持在全球生產總值的近60%水平;但與此同時,美國對華貿易限制與疫情似乎引發了美國供應鏈的「大規模重新分配」(great reallocation)。
報告指出,2017年至2022年間,美國從中國進口的份額佔比從21.6%降至16.5%,從越南和墨西哥進口的份額佔比則增加了。美國前任特朗普政府與現任拜登政府旨在使中美經濟脱鈎而出台的政策,推動了這一轉變。
拜登政府與前任特朗普政府旨在使中美經濟脱鈎而出台的政策,推動了從中國進口的份額下降的轉變。(Reuters) 中國增加出口與投資越墨等國 美經濟實際上仍依賴它
不過,中國企業似乎正在尋找減輕美國政策影響的途徑,即增加對越南和墨西哥等國的出口和直接投資。
報告說:「美國和中國的間接供應鏈聯絡仍完好無損。在一些方面,這些間接聯絡甚至通過中國與越南和墨西哥的經濟聯絡而得到加強。」這意味着,美國經濟實際上可能仍然依賴中國。
這兩名研究員說,美國從中國市場轉移的政策,正在促使美國消費者支付更高價格,卻沒有帶來能夠抵消這種負面效應的好處,如促進美國製造業效率等。美國企業也擔心,過度分散供應鏈可能使它們更容易受到疫情、惡劣天氣、政策變化等事件的干擾。
報告指出:「近期旨在改變採購模式,甚至是鼓勵以國內生產取代進口的政策限制,將增加美國的工資和成本壓力。」
這份研究報告於星期六(8月26日)在美國懷俄明州舉行的傑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上發表。
當天在會上發表的另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各國政府債務膨脹以及利率上升的壓力不會在短期內消失。
報告:高額公債不會大幅下降 且料成常態
撰寫這份報告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師阿爾斯蘭納普(Serkan Arslanalp)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說:「在可預見的未來,高額公共債務不會大幅下降。這會成為半永久的狀態,各國不得不接受這個新現實。」
有分析指,美國從中國市場轉移的政策,正在促使當地消費者支付更高價格。(Reuters) 兩人探討了各種減少債務的方法,但發現可行性都不高。對於陷入分裂的國家政府來說,要削減開支和提高稅務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在經濟增長緩慢的時期。期望通貨膨脹能夠抵消債務也行不通,除非通脹率高得驚人且足夠大。與此同時,利率走高的可能性遠大於利率走低。
報告認為,對於美國和其他信用評級高的發達國家來說,這些風險應是「可控的」,因為它們的債務是受公共機構和私人投資者歡迎的「安全資產」。新興市場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則將面臨更多困難,很多國家可能須要重組債務。
報告也警告,美國等發達國家不能把最高信用評級視為理所當然,而須「謹慎地避免採取可能導致它們的安全資產被重新評價為不安全的舉措」。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