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航空訪問|每月仍燒錢逾15億 CEO稱3招求解困 不排除再融資

撰文:鄺月婷
出版:更新:

環球航空業飽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在世界各國實施入境管制的情況下,客運需求跌到接近零水平。航空公司頓失主要收入來源,無不採取各項措拖「求存」,從裁員到推「無目的地」航班。

近日宣布不申請次輪「保就業」的國泰航空﹙0293﹚,引起外界對其裁員的猜測。謠言滿天飛下,國泰航空行政總裁鄧健榮上周五(25日)與傳媒見面時重申仍在研究國泰未來的方向,現階段不會剔除任何選項。面對集團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這位去年8月接捧的舵手坦言,必須扭轉現時每月「燒錢」逾15億元的狀態,故不排除任何進一步的節流及融資動作,「仲可以做嘅措施都會做,唔可能長期維持依家狀況,﹙否則﹚成個集團都會無咗,對香港都有好大影響。」

全球航空業陷寒冬,國泰航空早前宣布,旗下國泰及國泰港龍不會申請政府第二期「保就業」計劃,旋即引發外界揣測國泰此舉是否為裁員鋪路,以至有多少名員工受到影響。

兩間航空公司在第一期「保就業」計劃中承諾聘請約2萬名員工,一旦宣布大規模裁員,勢惹來社會廣泛關注。鄧健榮於訪問中親自解話,表明公司將會綜合所有因素再作決定,現階段還在研究國泰未來的營運規模和模式,故不會剔除任何選項,但不會評論坊間有關裁員的傳言。

國泰現時日均載客量只得1,500人次,與以往約10萬人次可謂差天共地。﹙資料圖片﹚

未來發展重心圍繞三大方向

疫情反覆不定,航空業「重建」客運業務的步伐未能加快。鄧健榮透露,國泰客運收入佔整體收入約75%,但現時日均載客量只得1,500人次,與以往約10萬人次大相逕庭。他不諱言,國泰正面對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即使公司已採取了不少節流措施,包括削減所有非必要支出、讓管理層減薪、讓員工放無薪假、要求供應商提供折扣以及延期付款、押後飛機交付等,但每個月仍錄15億至20億元現金淨流出,「冇任何一間公司可以每個月咁樣流出。」

遲遲未能「止血」,除了因收入大減,鄧健榮還解釋航空公司最大開支是擁有飛機的成本,包括購買飛機所付的抵押貸款(mortgage loan)及飛機租金,其他開支分別有燃油成本、人工成本、維修成本及餐飲成本等。由於現在國泰航班數量下降,燃油等成本大減,但人手支出則比較固定,「無論你飛幾多,都有個成本響度。」

今年8月,國泰在政府支持下,完成高達390億元資本重組計劃,給這間淨負債比率達到1.88倍的航空公司留一些喘息空間,管理層將於今年第四季就集團未來最合適的營運規模和模式,向董事局提出建議,屆時外界對國泰前景可有多一點掌握。鄧健榮未有透露遞交建議書的期限,僅稱公司未來發展重心將會圍繞三大方向,包括大大提升公司的成本效益、為顧客群提供更具有競爭力的服務,以及因應旅遊新常態,優化航線及調整運力。

被問及巨額資本重組後,國泰會否再有融資動作?鄧健榮回應稱「不可以排除」,「我成日都講坐食山崩,收入大幅減少,每個月現金淨流出大,咁係不可持續嘅。資本重組後,需要還錢﹙給政府﹚,都要俾利息,年利率係3%,之後提升到7%、9%,有個壓力響度。如果﹙情況﹚好差,咁都要再做融資,但唔知幾時會做。」

鄧健榮直言「坐食山崩」,國泰現時每個月現金淨流出大的情況,不可持續。(龔嘉盛攝)

樂見旅遊氣泡 冀當局按各地風險作適當安排

的確,重組成敗與否,除了國泰自身努力,也取決於疫情發展。鄧健榮承認,只有等到有效疫苗出現,世界大部分人口都已接種,大家方能安心出遊,但相信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才可做到,對業界而言已太遲,「等到疫苗面世,我哋再恢復航班,將會對大家嘅生活造成好大影響。」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料,國際客運需求最快要到2024年方可回復至危機前的水平,較原先預計的推遲一年。鄧健榮估計國內航線將會首先恢復,其後便會到短途航線,最後才是長途航線,但國泰不會只集中推短途航線,當市場有需求,以及兩邊政府開關,公司便會復飛。

9月初政府與11個國家就商討「旅遊氣泡」安排作初步接觸,其中日本和泰國已經有雙邊接觸。鄧健榮稱樂見港府推出旅遊氣泡,他個人希望當局會按照不同地區的風險系數,作出適當安排,例如來自低風險地區的旅客,離境前需接受快速測試,測試結果呈陰性才可上機,抵達本港後也需再接受快速測試,若測試結果仍為陰性,旅客便不需隔離14日;如果是來自高風險地區的旅客,即使他們做完上述的快速測試,而且結果為陰性,也要接受隔離。「相關措施嘅具體做法就要交由專家決定,最重要令到大家安心。」

鄧健榮料,待出外旅遊的市民達到「critical mass﹙決定性規模﹚」,國泰現金流才能恢復正增長。﹙資料圖片﹚

曾考慮推「無目的地」航班

不過,即使有了「旅遊氣泡」,也不代表國泰可以馬上「止血」,鄧健榮稱,財政狀況須視乎疫情何時緩和,以及客運市場恢復到若干水平,他預期旅遊氣泡推出初期時,市民未必會有太大旅遊需求,相信屆時國泰仍會錄得虧損,待出外旅遊的市民達到「critical mass﹙決定性規模﹚」,公司的現金流才能恢復正增長。「現在國泰飛緊8%﹙運力﹚,會一直增加,只要市場有需求,公司就會做,當然市場要開返,香港人喜歡去旅行,好想周圍去,不過唔開通就唔飛得。」

對於有航空公司推出「無目的地」航班,讓乘客「坐一轉飛機」,以賺取收入,鄧健榮坦承國泰的確有考慮過,但即使航班是無目的地,仍有一定燃油成本,而飛行路線也要經過審批,公司將會視乎市場需求再決定會否推出,惟相信對業務幫助不大。

國泰去年斥49.3億元收購香港快運(HKExpress),可是完成收購後數個月,便遇上社會運動及疫情夾擊,鄧健榮慨嘆收購快運的確未有達到公司最初預期目標,但戰略上來看則是絕對正確的做法,這樣國泰才能涵蓋高檔及廉航市場,「當市場返黎果陣,就是好事。」

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預計,新冠肺炎疫情將導致今年所有地區的航空公司都會虧錢,金額達843億美元﹙約6,575億港元﹚,成史上最大的損失。在此艱難時刻帶領國泰重新「起飛」,早於1982年已加入國泰航空任見習行政人員的鄧健榮自言責任好重大,心情戰戰兢兢, 「任何嘢如果幫到呢個咁好嘅品牌,咁好嘅公司,我都會願意去做……令公司繼續營運,將來做得更好,保住香港航空樞鈕的地位,及最大、最多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