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也有「住房問題」 學習新加坡模式 六成人住公屋有難度?

撰文:朱冠美
出版:更新:

中共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長張學凡關於深圳住房要學習「新加坡模式」的公開講話,再次引發各界對深圳樓市的熱議。業內人士認為,深圳提出長遠目標有60%的深圳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公共住房,還有諸多難題待解。

為解決住房問題,早在2018年,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就曾發佈《關於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管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的意見》,被媒體解讀為「二次房改」,提出深圳市將在2035年前新增建設籌集170萬套住房,其中市場商品住房佔40%左右;公租房、安居型商品房和人才住房佔60%左右。

多位業內人士也指出,深圳住房要實現接近新加坡那樣的模式,或者說要達到6:4的比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專家認為深圳學習「新加坡模式」是一件好事,但實施起來存在一定難度。﹙資料圖片﹚

新加坡模式 逾八成公民住組屋

先簡述「新加坡模式」這個「榜樣」,到底是什麼樣的?公開資訊顯示,新加坡從1964年開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鼓勵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階層購買建屋發展局興建的組屋。目前,新加坡已形成以政府組屋為主、市場化的私人房產為輔的住房體系。早在2016年,新加坡便有高達82%的公民居住在組屋裏,也就是說,新加坡的政策性住房與商品房比例約為8:2。

與此同時,新加坡政府也一直隨著商品房房價變化而加強樓市調控,比如進一步提高額外買家印花稅以及收緊房屋貸款。此外,新加坡也設法縮短申請購買新組屋的等候時間。

為幫助那些不符合公共組屋申請標準但是又無力承擔私人住房的「夾心層」群體,新加坡政府從1995年起開始推出一種介於組屋和私人住房之間的混合型物業,即「執行共管公寓」,其具有公共住房特性,同時具備二級市場特點。有市場人士認為,新加坡組屋的供給模式,有嚴格退出機制也嚴懲弄虛作假,每個家庭一生只有兩次購買新組屋的機會。此外,政府主導組屋定價,嚴控房價收入比保持在3倍至5倍,價格被嚴格控制。

深圳房價漲幅在中國一直遙遙領先。(視覺中國)

專家指實施有一定難度

與新加坡的政策性住房與商品房比例約為8:2不同,深圳提出的長遠目標是有60%的深圳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公共住房。美聯物業深莞惠董事總經理江少傑認為,深圳學習「新加坡模式」是一件好事,但實施起來存在一定難度。

首先,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團自成立以來獲取土地的途徑比較單一,主要通過「招拍掛」拿地,但深圳宅地供應佔比較小,導致開發商與安居集團處於競爭關係,造成安居集團最終拿地的價格都不便宜,難以像新加坡一樣獲取大量廉價土地。

其次,新加坡組屋僅分配給本國居民,新加坡入籍門檻頗高,人口總體相對穩定,而多數新加入者對組屋需求不高。深圳落戶門檻較低,近年來每年淨增數十萬人口,導致住房需求持續上升。在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及增量面前,政府如何制定住房分配方案以及定價均是難題,且以目前的建設速度來看,個人申請公共住房的排期將是一場較長時間的「攻堅戰」。

最後,深圳大量的小產權房是無法轉正的,只能通過舊改的方式,適量增加少量公共住房,能提供的幫助實在有限。深圳完全學習新加坡的模式是較為困難,更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獨創出一套符合深圳的公共住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