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解碼】北大學者談中國經濟「雙循環」 不是重回計劃經濟
中國頻頻提及打造「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經濟學者普遍認為這並不意味著要重回計劃經濟的老路。
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在為中國下半年宏觀政策定調、謀劃中長期戰略佈局時,會議明確,「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對此,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在接受《時代周報》專訪時,進行了深度解讀。
姚洋表示,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不僅分析研究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同時也研究了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的建議。會議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主要支點是擴大國內需求。過去這些年,中國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政策是具有連續性的。
姚洋稱,此前,大家對「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有一些擔心,擔心回到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完全變成過去所謂的「自力更生」。但從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表述看,沒有看到有這方面的內容。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主要還是強調擴大國內需求,在金融、技術等領域,還是要構建一個開放共榮的國際環境。
姚洋指出,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背景下,下半年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應該還是在國內。上半年淨出口對中國經濟的貢獻不小,但下半年能否持續還是個問題,所以還是要靠國內。靠國內的話,要麼是投資,要麼是消費。投資方面要謹慎,不能又搞成新一輪的債務擴張。消費的潛力很大,下半年中國政府應該在消費方面加把力。
此外,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稱,「國內國際雙循環」這一格局並非短期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被動選擇,而是中國在中長期內主動推動的戰略再定位。
魏建國表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對不是一味只強調自力更生、排斥開放、閉門造車。內循環與外循環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是相互補充、疊加、促進的關係。中國是在對外開放基礎上推動的內循環,內循環的增強也將支撐中國推動更大範圍、更高水準、更廣範圍的「外循環」,二者不可割裂,更非相互矛盾和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