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拆局】中國經濟轉向「內循環」 為何以此為發展主體?

撰文:朱冠美
出版:更新: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政治局會議,定調2020年下半年經濟發展走向,提出中國經濟要轉向內循環為主體。

官媒《新華社》7月30日報道,中共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中國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中國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21日在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時提出,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社會生產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要千方百計把市場主體保護好,為經濟發展積蓄基本力量。

中國經濟二季度按年增長3.2%,實現V型復甦。(新華社)

中國媒體《光明網》7月30日報道稱,隨著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世界保護主義上升、經濟持續低迷、全球市場萎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保護和激發中國市場主體活力必須充分發揮中國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中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

分析認為,中國在過去的四十多年中,瞄準國外市場進行出口導向的經濟全球化戰略有一個非常重要特點,就是開發和利用的是西方國家的市場。實施這一戰略的基本邏輯是國內市場容量不足、市場主體發育不良和市場開放度不夠,無法消化日益增長的供給能力。從大國發展的國家戰略角度看,它的主要問題是過於依賴西方國家的市場,不能有效地用好逐步增長的市場容量這一重要的競爭優勢,難以在競爭中培育出自主品牌和技術,容易喪失發展的自主性。

目前,隨著中國國內生產要素價格的不斷上揚,以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水準的不斷提高,中國競爭優勢已經從過去廉價要素的優勢,逐漸轉變為中國國內市場規模的優勢,這就意味著經濟開放戰略和結構也需要朝著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方向進行調整,發展戰略要注意從利用別人的市場轉向利用自己的市場,從出口導向型經濟轉向基於內需的經濟。

分析表示,「兩個循環」並不意味著中國不要國外市場,更不是封閉起來搞自己的經濟循環,而是要在繼續參與國際競爭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中國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不僅要以國內大市場體系循環代替「兩頭在、大進大出」的單循環格局,而且要讓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鏈接起來,以國內市場的發展和壯大,促進和帶動國內企業參與國際市場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