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中國新基建與老基建有四點不同

撰文:宛然
出版:更新: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十二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奇帆在「2020財新夏季峰會」上表示,新基建和老基建在服務對象、投資經濟性、投資主體、投資的經濟社會效益四方面有不同。

據《新浪網》報道,黃奇帆表示,從服務對象看,老基建如機場、鐵路、公路等,針對的是人流、物流,為人員流動和貨物貿易提供極大的便利。而新基建如5G網絡、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更多是針對資訊流、資金流,不僅為人們提供了點對點的即時資訊服務,還通過基於互聯網、物聯網的金融支付工具,便利了資金的跨地區流動,也為基於網絡的服務貿易提供極大的便利。

從投資的經濟性看。老基建投資大、回收慢,一條100公里的高速公路投資規模至少50億元(人民幣‧下同)、60億元,其回收期一般要20年、30年。新基建投資規模大小不一,但總的來說回報期相對較短。

從投資主體看。老基建一般有政府投資,有的雖然做了PPP,但往往需要政府兜底。新基建則一般由市場主體自己投,自負盈虧,比如中國的通信基礎設施是由幾大電信企業在投,前幾年組建了鐵塔公司也是以企業形式存在。

從投資的經濟社會效益看。老基建投資形成了若干交通樞紐,奠定了城市經濟這一人類偉大發明的發展基礎,新基建投資則奠定了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生命經濟這些人類未來文明的發展基礎。不僅本身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數字經濟產業,還顛覆性地將傳統產業數字化,從而產生不可估量的疊加效應、乘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