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逾10年港交所行政總裁生涯 一文睇清任內重要工作
港交所(0388)行政總裁李小加今日宣布,2021年10月底約滿時不再續約。李小加自上任以來,過去10年間有多項工作。下列數項,可以說是對香港金融市場發展,最重要及影響深遠工作!
李小加不續任港交所行政總裁一事,震驚整個金融業界。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稱,李小加任內貢獻良多,其中提到推動互聯互通,以及改革上市規則,讓「同股不同權」公司赴港上市。
推動滬深港通 引領北水流入香港
李小加任內最大成就之一,莫過於推動互聯互通。李小加在2014年4月初公布「滬港通」計劃,7個月後,滬港通股票交易於2014年11月17日正式開始運作。其後李小加認為有「滬港通」之後,應該要推「深港通」,最終2016年12月「深港通」正式開通。
透過互聯互通,變相令2007年難產的「直通車」得以落實。更重要的是,並非僅是「北水南調」,而是兩地交易互通,促使兩地投資者交流及提高市場深度。
至今,經港股通流入香港的北水累計已超過1.3萬億元人民幣,其中滬港通佔逾9,000億元人民幣;至於內地亦透過滬深通累計吸納逾1萬億元人民幣北向資金,當中滬股通及深股通各佔約一半。
推動上市監管改革
2016年,當時港交所及證監會建議在上市委員會外,新增「上市監管委員會」及「上市政策委員會」,當時上市改革諮詢擾攘15個月,一直備受爭議,反對聲音主要認為相關建議令證監會權力過大,削弱港股市場競爭力,更因而觸發證券業界舉行遊行,反對證監會等監管機構建議。
最終,鑑於市場有強烈反對意見,證監會決定擱置成立「上市監管委員會」,而「上市政策委員會」亦改為「上市政策小組」,只有建議和諮詢功能,而沒有決策的角色。在證監會被視之為「讓步」下,上市監管改革亦告一段落,李小加當時表示,每個市場都有「壞蘋果」,不論是前置或後置式監管,只要是開放市場,都會有公司出現問題。
上市改革 開放「同股不同權」
2018年4月,港交所推出上市制度改革,允許「同股不同權」結構的公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以及歐美上市企業來港作第二上市。及後小米(1810)成為港股首家「同股不同權」架構的上市公司,而目前市值高達6,000億元的美團正是第二家。同年8月,港股迎來首家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歌禮製藥(1672)。
直至2019年11月底,市值超過4萬億的科網巨無霸阿里巴巴(9988)亦「回家」作第二上市。李小加當時指「非常感恩阿里巴巴多年後回家」,對此心感欣慰,又認為「很多浪跡天涯的公司都會返回香港」。
至今,不少中概股回港的消息不斷,包括京東、網易、攜程、百度等大型企業。
嚴打殼股買賣 殼價暴瀉
2019年港交所正式修訂《上市規則》關於借殼上市等的規定,港交所認為當時借殼上市盛行,其上市地位價值大升,市場頻見大量相關活動。但這些活動吸引投機炒賣,並且成為市場操控及內幕交易的溫床。
事實上,殼股大部份沒有實質業務,而且不少上市公司透過互控股份,形式龐大網絡炒高估值。而且在股權集中下,股價容易舞高弄低,小股東利益容易受損。
最終,在港交所大幅收緊殼股買賣,借殼上市活動變得淡靜,市場人士更指「殼價」已急瀉七成。
併購倫交所失敗 成一大挫折
不過,李小加在任期間並非一帆風順,其中併購倫交所失敗便成為他任內的一大挫折。2019年9月,港交所提出以現金加股票方式,作價2,900億元併購倫交所,但「提親」慘遭對方拒絕。
及後,李小加表示未有後悔,只是認為「我們來得晚了一點,要繼續努力。」他仍然認為,兩個大市場一旦合併起來戰略效應巨大,又指併購是經過深思熟慮,而港交所戰略方向不會改變。
上市科高層涉貪
今年3月,廉政公署落案起訴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前聯席主管楊金隆,指他涉嫌就數間上市公司的上市申請,貪污賄賂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涉款共915萬元。
其中一項貪污控罪指,上市顧問林楚華涉嫌向楊金隆直接提供200萬元,作為優待申酉控股(8377)的新股上市申請的誘因或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