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環球時報》:抗疫引致的損失 中國完全可承受

撰文:孫素青
出版:更新:

隨着武漢肺炎疫情蔓延,給中國乃至世界經濟造成短暫的衝擊。惟《環球時報》發文表示,疫情是短暫的,衝擊不了中國的國家競爭力,也打斷不了中國繼續發展的整體態勢。

《環球時報》周一(17日)發文稱,近來西方輿論評估這場公共衛生危機對中國經濟打擊的比較多,其中不少評論有意無意把這場疫情造成的短期災難,混同於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影響。

文章稱,疫情突然暴發,中國的很多經濟活動、尤其是很多服務行業戛然而止,一些城市「靜止」了下來,為的是讓病毒傳播的軌迹顯現出來,並且被阻止。然而中國巨大的體量同時意味着巨大的迴旋力,它是經濟戰略韌性的重要體現之一。有些服務業的損失可以彌補回來,也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損失掉了,但這種損失不會成為中國經濟的內傷。隨着時間的推移,後來的經濟發展會讓這段傷口徹底癒合。

文章稱,西方輿論對經濟的大部分注意力似乎集中在了GDP的一個百分點甚至零點幾個百分點的差異上,但中國社會看經濟也會同時往遠處眺望。短時間內出現一些痛苦和困難,當然也是問題,但是競爭力的保持和前面的希望同樣很重要。

該文章強調,「為了抗擊疫情蒙受一點損失,中國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完全承受得起。這一次的經濟損失中國社會會盡最大努力縮小、挽回,政府和市場的手也會盡力幫助陷入困境的企業。在社會倫理的層面上,這是眼下我們需要經歷的考驗,這期間來自境外的任何幸災樂禍都令人不齒。至於在戰略層面,那些希望中國遭殃的力量就歇一歇吧。只能說,他們想多了,而且很幼稚,喜歡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