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與華貿易談判 美國抓錯了重點

撰文:朱冠美
出版:更新:

分析認為,在與中國的貿易談判中,對美國來說重要的不是縮小貿易逆差,而是確保能繼續出口複雜的產品。而特朗普過分關注貿易逆差,而沒能抓住重點。

《華爾街日報》1月22日報道,儘管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1月21日在達沃斯論壇上一番自誇,但到目前為止,他的貿易談判都一直圍繞一個錯誤的主題展開,那就是美國向中國及其他貿易伙伴出口的商品數量,真正重要應為出口的質量。

30年前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以服裝和鞋類為主。那時,美國向中國出口的商品則較為多樣化,既有大宗商品,也有飛機等需要大量專業技術的產品。如今,在對華出口方面,美國更加專注於大宗商品,而中國對美出口中佔比最大的則是電腦等複雜的製成品。

中國未來兩年購2000億元美國商品

特朗普致力於縮減美國對華3,500億元(美元‧下同)的商品貿易逆差,中國也已承諾在未來兩年購買2,000億元的美國商品。雖然涉及的具體商品類別尚未披露,但其中大部分將是農產品及石油和天然氣。

近年來,為了弄清是什麼原因使一些國家領先於其他國家,經濟學家們把研究重心放在了教育、法治和對外開放度上。但作為近幾十年偉大的可持續發展的範例,中國在許多方面做得並不算好,在進口和外商投資方面實施了限制。

18世紀,亞當·斯密(Adam Smith)將國家財富與進行勞動分工以生產更復雜產品的能力聯繫起來。這一理論適用於1920年代亨利·福特(Henry Ford)成功實現汽車機械化生產,以及1980年以來中國取得高速經濟增長。研究似乎證實,出口產品複雜程度較高的國家增長較快,同時收入不平等性較低。相比之下,大宗商品出口國往往會受到發展不平衡和腐敗的困擾。

過份注重貿易逆差屬方向錯誤

由經濟複雜性觀測站(Observatory of Economic Complexity)編制的、衡量出口產品複雜度最成功的標準是,面對來自其他國家的競爭,出口產品在海外銷售的難度有多大。比如,進入電動汽車市場比進入玉米市場更難。

這顯示出發達經濟體在中國崛起過程中面臨的關鍵問題。儘管在主流理論中,每個國家都可以在不損害他國利益的情況下實現增長,但在一場爭奪經濟複雜性的戰鬥中,總會有輸家,也就是那些陷入生產低附加值產品困境的國家。

美國絕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大宗商品出口國。憑藉谷歌(Google)和蘋果公司等科技巨頭的主導地位,美國在高附加值服務出口等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不過,過度關注貿易逆差似乎正把美國推向一個完全錯誤的方向。真正重要的是,要守住美國最複雜的產品和服務所面向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