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富人「老死不相往來」 學者:城市割裂愈演愈烈

撰文:鄭寶生
出版:更新:
研究指,城市中的窮人與富人日漸「不相往來」。﹙資料圖片﹚

給你幾個地方名,想想是有錢人還是窮人的地方。中半山、銅鑼灣、長沙灣、柴灣。其實長沙灣也有錢人居住,銅鑼灣也住了窮人,但社會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答案,而這個分歧愈來愈大。

「一座城市、兩種生活」

「一座城市、兩種生活」不單是香港,也是全球大城市要面對的問題。2013年白思豪(Bill de Blasio)競選紐約市長時,口號就是反對貧富割裂的「一座城市、兩種生活」,結果白思豪當選。

今年5月,簡世德(Sadiq Khan)參選倫敦市長,就承諾要制定「倫敦最低生活工資」(London living wage)和「倫敦居民房租標準」(London living rent),以舒緩市民低工資、高住屋成本的情況。

歐美大部分城市 地區貧富分明

歐美城市收入不平等加劇。《金融時報》引述哈佛大學經學教授Edward Glaeser的一項研究顯示,1980至2006年間美國城市不平等程度顯著上升,只有一個城市例外。

而歐洲同類調查亦顯示,13個首都城市有10個的經濟不平等都加劇。負責研究的荷蘭代爾夫理工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教授Maarten van Ham指出,當中有12座城市,社會經濟割裂程度加深,換句話說,有錢人和窮人在同一城市不同地區活動的情況正在加深。

Maarten van Ham補充說:「通常當不平等加劇,要滯後一段時間才能觀察到社會分隔加劇。我們認為未來10年由收入導向的社會割裂情況將會惡化。」

你的成長環境如何 你的上流力也必如何

美國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家Raj Chetty做了一研究,引起了很大的迴響。研究顯示,代際流動性差異會因應社區環境不同而存在巨大差異。一句話:你的成長環境如何,你的向上流動性也必如何。

研究指出兒童在向上流動性最強的地區每生活一年,他們成長後的收入水平就較全國平均值高0.8%。相反,在向上流動性最差的地區每生活一年,兒童成年後的收入就會降低0.7%。看來孟母三遷是有研究數據支持的。

專業人士聚居 生活價格大升 窮人難負擔

Maarten van Ham警告不應單單從城市層面看待貧富懸殊問題。「導致社會割裂的種種進程,反映了多項全球性的變化,包括勞動力市場結構已經改變。現時專業人士數量明顯增加,但同時卻出現大量低收入家庭。」

「當專業人士收入增加,自然想改善居住環境,結果聚居在同一個區域,該區的樓價因此大升,窮人被擠出來。」

「窮人機遇」是解決問題關鍵

城市主張平等化,是否可以解決問題呢?Edward Glaeser就表示:「如果沒有在國家層面處理,城市主張平等化只會令富人和窮人遷到了同城市,解決不了問題。」舉例說,富人集中在倫敦,而窮人只能負擔得起居住在傳統工業城市利物浦,這樣做無助改善社會割裂。

「我們應當擔心的是,城市對於窮人來說力還是不是充滿機遇的地方。」

60年代香港「遍地黃金」,當時社會貧富懸殊並不嚴重,穿膠花可以養活一家,做小販做得好可以買舖上樓。現在「已經無呢支歌仔唱」,全球城市如何改善社會割裂的問題?

學者:提供合理成本教育 培訓創業者

Maarten van Ham就認為:「解決方案是投資於人、教育、就業以及兒童,為他們提供機遇。你不可能在一代人之的時裡化解不平等。」

城市領導者面臨的難題是,若在城市層面收入再分配有可能令富人不滿,從而搬遷該城市,但不代表沒事可做。Maarten van Ham建議,可以合理成本提供學前教育,以及培訓創業者。

Edward Glaeser指出:「城市應該成為機遇的實驗室,成為我們嘗試不同事物的地方。亦應該去做它們最擅長的事情,就是生產知識(教育)。」

Maarten van Ham忠告:「如果我們不小心應對,15至20年後,城市貧富割裂程度將會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