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巴曙松:香港成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企業融資市場
中國為加快金融業的改革開放,近年推出多項措施,香港交易所(0388)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出席「《香港 01》2019 經濟高峰論壇」時指出,今年是中國金融業的「納入年」(Year of inclusion),主要國際指數已經將內地股市納入。
內地金融業逐步成長
他指,內地金融業在過去70年來一步一步的成長,現在規模已經非常大,亦由從前的只需要引入資金的「發債、借貸」,進一步到例如老年化資置配置、綠色金融等服務。
隨著內地金融體系的複雜性提高,香港的定位也有改變。巴曙松舉例說,過去香港主要是將國際資金吸引到香港停留,並借予中國,惟現時需要提供更多解決方案。
香港定位需要改變
他提到,內地不少中、小型銀行,服務集中於地區或個別業務,需要快速的經濟增長去支持發展;惟目前面對中國經濟放緩,因此面臨一定的問題,而內地、香港甚至美國都在提供協助。
另外,港交所早前修改上市規定,容許同股不同權,以及生物科技企業來港上市。多間內地生物科技企業,已先後來港上市,為中國的創科提供融資解決方案的同時,香港成為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企業的融資市場。
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巴曙松稱香港能分到多少,視乎香港能做甚麼事。他指出,金融市場的開發無非三個路線,第一是請外資進來。國際資本直接到中國市場開戶去投資,按照內地的法例法規去運作,這是用於一些部分比較大的機構,當中主權財富基金能夠付得起這個代價,願意學習這個完全不同的交易托管清算制度,這個時候香港能做的事情是幫助他們進入中國市場。
有人「喝紅酒」 互聯互通有市場
第二個路線,是另外一個方向,國內資金對外投資。中心對外有很多投資,那香港幫他們走到國際,找到自己的角色,對外投資就是國內的錢要熟悉國際的環境;而第三個是互聯互通,意思是有一部分投資者不願意去熟悉或者改變自己的交易習慣,但他又想投資中國內地市場。
巴曙松提出一個「喝酒」比喻,他認為直接到中國開戶的是「喝烈酒」,風險承擔力比較高,願意去熟悉一個陌生市場;至於互聯互通只服務那些「喝紅酒」,度數不是太高,但是能喝一部分;但還有一部分投資者,他就是「喝啤酒」,你無論怎樣動員,他永遠沒有國際分布的要求。所以只要有人「喝紅酒」,互聯互通永遠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