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臨的通脹 與美國上世紀70年代的情況不同在.....

撰文:朱冠美
出版:更新:

中國大內媒體觀察者網署名為長江邊的漁夫的文章,上週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今年三季度的經濟資料,最為公眾關注的資料應該就是GDP。按照可比價格計算,按年增長6.2%;分季度看,2019年三個季度增長分別是6.4%,6.2%,6.0%。三季度的資料不僅低於之前的預期值6.1%,而且還創下了2007年次貸金融危機以來的新低。

而9月份CPI開始進入3時代。由此很多人表示,中國當前經濟狀況和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經濟滯漲極其相似,認為美國當年的大範圍物價飛漲最根本的原因是貨幣,即貨幣超發導致了物價全面上漲。另外還有人提出是油價導致的,因為美國1966年通脹時期就已經破3%,只是後期作為工業化發展的基礎起到了添柴加醋的作用。

文章認為,如今的中國和當年的美國情況是不同的。今年年初以來,CPI持續走高,從年初的1.7%漲到了9月份的3%。若將資料分開來看,非食品CPI今年是持續下滑的,食品CPI卻蒸蒸日上。而食品CPI的上漲主要還是是因為非洲豬瘟導致肉類價格大幅上漲,9月肉類的CPI按年大增了46.9%。這表明當下的通貨膨脹其實是結構性問題,而不是非貨幣因素導致的物價全面上揚。

有分析表示,中國經濟可能到了拐點。(新華社)

可以看到,今年CPI持續上行的原因是豬肉的供給衝擊,而非貨幣因素。另外,肉類不同美國當年的石油,肉類是具周期性的產品,很難推動其他領域的生產成本上揚,進而導致全市場的價格爆發。所以,這個增長3%的指數,並非實際意義上的難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只需要增加豬肉或者替代肉的供給。簡單來說,時間就能治癒這個問題。

另外一方面,就非食品的CPI來看,發現其價格反而出現通縮現象。非食品CPI裡還包含價格波動比較大的石油,剔除食品和石油後的核心CPI今年從年初的1.9%降到了當下的1.5%,通縮的風險是應該考慮的。人行在考量通脹的時候,關注點往往集中在自己的貨幣政策是怎麼影響的,而非來自各個商品獨特的供求因素。這也是為什麼央行普遍關心的是核心CPI,即剔除食品和油價的CPI數據。因為農副產品對於消費的影響的是短暫的是週期性的,而油價屬於基礎性產品,價格波動一般都不大。

因此,未來3%的CPI不會成為寬鬆貨幣政策的攔路虎,會繼續放水。而且18號的統計局發言人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當前CPI上漲是結構性上漲,價格主體平穩,貨幣政策有比較充裕的操作空間,貨幣政策會根據經濟形勢相機抉擇。」文章表示,現在的中國就是個超級大國。按照2018年的計算基數,現在中國的GDP總量已經達到90萬億人民幣,這是全球總體量的六分之一。這時候中國不應該繼續盯著短期的經濟波動,而應該考慮如何做大做強規模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