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數字經濟攸關中國存亡

華爾街日報:數字經濟攸關中國存亡
撰文:朱冠美
出版:更新:

美媒稱,中國面臨許多問題,包括沉重的債務、迅速老齡化的人口以及最大交易夥伴美國日益增長的敵意,然而該國充滿活力和創業精神的資訊技術行業是一個令人樂觀的理由。

《華爾街日報》9月24日報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最近的研究凸現出,近年來這種增長動力變得多麼重要,以及保持這種勢頭對中國的前景多麼關鍵。技術創新對所有經濟體都至關重要,但中國高生產率的IT行業的命運對中國格外重要。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政府近年來未能進行許多關鍵改革,一定程度上是由於意識形態原因,而這些改革可以提高經濟其它領域的生產率,從而保持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是否實施重大利率改革仍懸而未決。對於國有企業改革,之前的目標是收縮低效的國有部門,現在則主要是為了支援此類企業。此外,對影子銀行業的整頓打擊了私營部門融資,而沒有提供一個有效的替代途徑。

中國經濟模式的持續成功,非常依賴其創新能力,以及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團和騰訊控股(0700)等科技巨頭的健康發展。外界可從中獲得的一點啟示是,北京方面不太可能在其以IT為重心的產業政策上做出太多讓步,即使這個政策的一些方面適得其反。

除非中國能夠找到一種方法來緩解對安全和公平競爭問題的擔憂,且美國可以勉強接受中國的技術行業崛起,否則與美國的進一步衝突似乎不可避免。

美國貿易代表署提議對中國船隻收費 最高可達150萬美元

撰文:莊勁菲
出版:更新:

路透社周一(2月24日)報道,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已建議,對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製造船舶收取最高150萬美元(約1,166.3萬港元)的費用,作為調查中國在全球造船、海運和物流領域日益增長的主導地位的一部分。

USTR在1月16日的一份報告中表示,中國在全球造船噸位中所佔的比例從1999年的5%增加到2023年的50%以上,原因是大量的國家補貼和對國有企業的優惠待遇,正在迫退私營部門的國際競爭對手。

報告提到,美國造船廠在1975年造了70艘船,但如今每年僅造5艘。

2024年12月20日,中國山東的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正在同時建造多艘大型船舶。(Reuters)

中國船舶入港費用

USTR周五晚間發布的聯邦登記公告中,詳細說明了建議收取的費用和其他航運限制。包括對中國海運運營商擁有的每艘船收取最多100萬美元的入港費,另將以船舶每淨噸載貨量收取1,000美元的費用。

至於運營中國製造船隻的非中國海運業者,每次入港將支付最高150萬美元的費用;不管來源地、只要中國製造比例超過50%的船隊,每艘入境需支付100萬美元;中國製造比例在25%至50%之間,費用就收75萬美元;低於25%者則僅需50萬美元。而已向中國船廠訂購、將在未來兩年內交付的營運商,可能會被再度收取類似數額的費用。

韓國造船業自1980年已躋身世界一等,與日本及後起的中國較勁,尤其是在高技術商船巿場。現代重工的蔚山造船廠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廠。(Getty)

美國船隻海運要求

公告也提出,每艘美國製造、用於國際海事服務的船隻進入美國港口,可退還高達100萬美元的費用。

當局還要求在前兩年內,至少1%的美國出口產品必須由懸掛美國國旗的船隻運輸,包括資本貨物、消費品、農產品以及化學石油和天然氣產品;兩年後,比例增至3%;三年後增至5%,3%必須透過美國製造船隻運輸;七年後增至至少15%,5%是美國製造船隻運輸。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