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上市】盤點3大業務 由蝕315億到賺78億 「翻生」靠呢樣嘢
Uber已遞交上市申請,成為全球曯目的大型新股招股,引起矽谷投資界的哄動,深怕錯過投資下一間亞馬遜(Amazon)的機會。於2009年成立的Uber顛覆了傳統「街邊截的士」服務,短時間已成功打入全球63個國家。
話雖如此,Uber其實仍要「蝕住上市」,事關公司近3年錄得經營虧損累計101.3億美元﹙約790億港元﹚,去年首賺9.97億美元﹙約77.8億港元﹚,一改2017年度蝕40.33億美元﹙314.5億港元﹚,其實與本業無關,公司甚至警告運營開支會顯著增加,未來可能不會實現盈利!
即將在美國紐交所掛牌上市的Uber,打正「共享經濟」旗號,將閒置的資源再分配,成為中間人連接客人及司機。有別於許多「新經濟」股,Uber上市前最新財年,非但沒有錄得巨虧,還首賺9.97億元(美元.下同)。不過,細心檢閱上市文件,殊不簡單。
去年首錄盈利 靠賣業務「催谷」
2016至2018年期間,Uber業務「開快車」,收入暴漲,由2016年的38.5億元、2017年的79.3億元,飆升至去年的112.7億元,3年間增長近2倍。2018年盈利更由虧轉盈,首賺9.97億元。但如果只看經營業務,Uber近3年依次虧損為30.2億、40.8億及30.3億元,3年來累計經營虧損達101.3億元﹙約790億港元﹚。上市前,盈利表現看似「大躍進」,但成功「淘金」,其實與本業無關。
Uber去年度經營業務仍錄得30億美元虧損,最終能扭虧為盈,主要受惠出售各地業務,獲利高達50億元。翻查資料,Uber於2016年透過將中國業務售予滴滴出行交換股權,包括滴滴的15.4%權益,隨著滴滴兩年間的估值增長,Uber將未實現盈利19.96億美元入賬。
另一筆「巨款」則來自對手Grab及YandexTaxi,公司去年透過剝離業務獲利32.14億元,包括將東南亞業務賣給當地競爭對手Grab,獲得其30%權益,以及將俄羅斯及其他前蘇聯國家業務賣給YandexTaxi,獲得其38%權益。
相關文章:
【Uber上市】奔紐交所籌90億美元 6大「路障」或令公司裹足不前
網約車增長放慢 Uber Eats有望彈起
公司「王牌」網約車業務讓用戶以Uber平台尋找司機及車輛,目前已全球63個國家經營,其中只有2%的人口使用Uber。該業務去年收入91.8億元,佔總收入81.5%,惟增長似已過了「爆炸期」,2017年及2018年收入分別升95%及33%。另外,Uber亦將「共享」服務擴大至各種交通工具,包括電動單車及滑板車。
外賣平台Uber Eats是Uber的另一核心,目前在全球500個城市當中,為22萬間餐廳提供送餐服務,去年收入14.6億元,佔總收入13%。相比網約車業務增長放緩,外賣平台仍能維持快速增長,2018年收入大漲149%。另外,Uber亦積極拓展物流等其他收入,於2017年推出貨運業務,連接貨車司機及用家,平台去年錄2.55億元,公司宣布今年將擴展至歐洲地區。
「燒錢」近11億研自動駕駛技術
相比競爭對手Lyft專注於叫車服務,Uber相對「花心」。除了上述三大業務外,自動駕駛技術是Uber未來藍圖的重心。公司在過去3年投入近11億元的研發費用,單是去年已投資4.57億美元,公司預期,自動駕駛在未來取代司機,提高安全性及載客效率,公司自駕車團隊Uber ATG員工超過100人,已生產逾250輛車。
根據截至去年底的營運數據,Uber平台每月活躍用戶按年增長35%至9,100萬人,2017年同比增幅為51%。出行量則增長4成至52.2億次,2017年同比增加58%。以地區劃分,美國及加拿是Uber的「主場」,佔總收入56.4%,去年收入61.2億元,拉丁美洲則佔18.4%,年收入20億元,至於歐洲、中東及非洲收入為17.2億元,亞太地區則收10.3億元。
創立至今融資近200億美元
作為一間新經濟公司,Uber仍處於「燒錢」階段,靠著融資及借貸不斷擴張。公司目前長期債務達69億元,以及有近142億元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發行對象包括滴滴出行等。據數據研究機構PitchBook表示,連同債務在內,Uber創立10年間已融資近200億美元,創美國初創公司的最高紀錄。
Uber「燒錢」背後亦要有一班「大靠山」支持,軟銀(Soft Bank)早於2017年斥資90億元成為Uber最大股東,持股比例16.3%;其次是美國創投公司基準資本(Benchmark Capital Partners),持股11%;前Uber行政總裁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則排行第三,持股8.6%。值得一提,Google母公司Alphabet亦持股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