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對最強:怡和李嘉誠兩度爭霸 終定楚河漢界
曾是本港第一大英資行的怡和洋行,在1960年代開始逐漸遇到困難,然而1972年仍有餘力收購另一巨企牛奶公司。但怡和的發展亦盛極而衰,80年代起更落得賣產的命運。當中李嘉誠兩次與怡和交手,兩次都以和為貴。
1960年代以前,九倉是置地旗下經營碼頭的聯營機構,1940年代將尖沙咀的碼頭搬去葵涌一帶,原地皮後來建成了海運大廈等商廈,令公司上到發展高峰。九倉以發新股集資擴充,但這做法大股東的股權會大大攤薄,結果被李嘉誠狙擊。
1978年九倉收購戰 滙豐包玉剛調停
1978年,李嘉誠吸納九倉股票,但消息曝光之後不單引來股民瘋炒,亦引起大股東怡和的警覺。怡和在1970年代海外收購失利,一時間缺乏資金對抗,惟有請滙豐銀行出手斡旋。這是怡和系第一次與李嘉誠談判,結果是李嘉誠將手上的九倉股份,出售與時任滙豐董事的「世界船王」包玉剛。
包玉剛決心奪下九倉,在一輪股權爭奪戰之後,1980年包玉剛向滙豐得到一筆巨額貸款,以高價購下九倉。怡和雖然失去九倉,但賺到7億元巨額利潤。
售九倉得巨資重組 爆買埋下衰敗伏線
怡和在得到巨款之後,有資金與置地重組,防止再被人狙擊。怡和從華資財團手上購得大量置地股票,同時置地購入怡和股票,交叉控股以減少被狙擊的機會。
交易的結果是置地反而成為怡和的大股東,置地投資方法完全轉變,從保守地產商變成地產大好友,發展超過70個項目,又將香港電話、香港電燈收於旗下。然而1982年時任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訪華,香港前途問題突然大受關注,樓價大跌,置地突然陷入困境,負債高達160億元。
1983年怡和新管理層上任,將香港電話、香港電燈等出售,並於1984年宣布將怡和註冊地點遷到百慕達。
交叉控股作繭自縛 引華資狙擊
這時候的怡和與置地「連環船」互相控股,在逆境時卻成為弱點,令兩間公司的業績都「沉船」。怡和後來發現此一問題,將兩間及旗下牛奶公司分拆。重整股權後,怡和與怡和策略互相控股,而怡和策略則控制置地、牛奶國際及文華東方。
1987年怡和想發行B股,以保障大股東凱瑟克家族的控制權。但「同股不同權」引起華資股東不滿,李嘉誠旗下長實及和黃都「煮辦煮碗」發行B股,引起小股東不滿,迫港交所與證監發表聯合聲明,不准再發行B股,令怡和發行B股告吹。
B股發行不成,怡和與置地仍有弱點,包括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郭德勝、黃廷芳及劉鑾雄,當時數得出的華人大班,都幾乎傳過想收購置地和怡和。
傳聞劉鑾雄曾親自與怡和主席西門凱瑟克(Simon Keswick)商討,以每股16元(部份說法是12元)收購置地,但西門凱瑟克拒絕。亦有傳連李嘉誠亦於港督衛奕信的宴會之中,向西門凱瑟克提出收購,結果被拒絕。結果1987年發生股災,華資大班收購計劃擱置。
1987股災翌年 李嘉誠領華資再度出手
港股有一條規例,全面收購要參考過去6個月股價的最高價。到了1988年5月,股災已過去一段時間,怡和股價跌了一大截,李嘉誠等華資大班終於攤牌。
5月4日,西門.凱瑟克等怡和高層應李嘉誠邀請到和記大廈的會議室,與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榮智健等人開會,與會人數近30多人。李嘉誠表示,長江實業與其他三名合夥人,希望以每股12元,以友好方式購入怡和25.3%股份。不過西門凱瑟克拒絕了建議,還價每股17元,因為股災並未令置地旗下的租金下跌。李嘉誠還價12.5元再被拒絕,轉而提出第二個方案。
李嘉誠提出的是,希望怡和策略收購他們手上的股票,並同時拿出一份文件,表示若談判沒有結果,四大財團翌日就會聯手惡意收購置地,這樣對大家都沒有好處。若怡和不想失去置地,就要先買入四大財團的持股。
訂七年之約 華資不得狙擊 怡和獲喘息機會
置地持有大量物業收租,怡和不得不顧慮失去置地的後果。雙方展開了談判,結果訂下了七年之約:華資財團七年之內,不得購入怡和屬下任何上市公司的股份。
怡和這樣做,是因為買入置地股份需要大量資金,若這時候華資財團狙擊,怡和並沒有足夠現金應付。華資財團同意之後,雙方很快就商議好轉讓價格。
怡和與李嘉誠第二回合交手,結果亦是和氣收場。怡和在訂下盟約之後加緊部署,希望保住置地上市地位之餘,又能控制股權,因此向港交所及證監會等要求豁免收購合併條例之中,持有超過35%需要全面收購的規定。不過由於社會不滿公司要求特權,因此港交所拒絕建議。
1994年退出港股 仍活躍本港樓市、零售
1992年,怡和將第一上市地位從香港遷到倫敦,1994年終止香港第二上市地位,撤出香港股票市場。
七年之約過後,李嘉誠旗下長實與和黃,曾於1997年8月宣布持有怡和控股及置地約3%股份。就在公布後不到兩星期,怡和向證券公司等發出知會,要求披露代為持倉的背後股東身份。1997月9月,長和系增持兩間公司至4%股權之後,卻沒有進一步狙擊下去。
怡和雖然撤出了本港股票市場,但在物業、零售、餐飲等領域上卻仍然活躍,去年就與新地合作開發元朗牛潭尾住宅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