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2元乘車」檢討,終於有「消息」出爐。從《香港01》的瀏覽量和讀者反應可以清楚看到,「2元乘車」是過去一年社會其中一個最熱的議題,說是「流量密碼」也不為過。官府中人自然知道箇中利害,「消息」一出,無不密切關注各方反應。據了解,政府內部認為方案已是「鑊氣最少」,期望各界可收貨。
平情而論,正如《香港01》評論編輯室指出,新方案受惠年齡不變、次數設限、長車「打折」、六十歲以上一視同仁,「既顧及了60歲或以上市民的日常出行需要,又可以減少『長車短搭』,鼓勵使用者精明乘車」,可以支持。但消息一出,民間雖有支持聲音,卻非一面倒收貨,甚至有聲音將「兩蚊搭車」和高官減薪拉上關係,原因何在?有政圈中人認為,這是因為新方案沒有回答陳茂波當初自己提出的問題,郤把原本「相安無事」的65歲以上長者拉下水,不能「破局」之餘,變成兩邊不討好。
01觀點:了結兩元乘車爭議 公共財政重返正題
追本溯源,一切恐怕還得從財爺去年二月的財政預算案演辭說起。
我們已要求相關部門檢視以下兩項涉及開支較大及增長迅速的交通資助計劃的運作模式。我們必須強調,政府無意取消這些計劃,檢視的目的是要讓有關計劃以財政上可持續的模式繼續提供。
陳茂波在去年的預算案演辭中寫得明白,檢討2元乘車,是「要讓有關計劃以財政上可持續的模式繼續提供」。換句話說,這個檢討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政府不能為這個計劃無止境增加支出。打擊「濫用」和「長車短搭」只是配菜。值得留意的是,預算案有關「2元乘車檢討」是放在「公共財政」篇章下面的「財政整合計劃」分項中,目的是為了「計數」,可謂清楚不過。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去年在預算案提出檢討2元乘車優惠。(盧翊銘攝) 政府擔心人口老化支出不斷增加
司長當時援引數字,指出「二元優惠計劃」2023至24年度開支約四十億元,較疫情前的2019至20年度增加超過兩倍。政府擔心隨著人口老化,計劃的支出會不斷增加,變成不能持續,所以需要檢討。隨著議題炒熱,坊間亦針對「長期財政負擔」提當出不少建議。到最近新一份預算案諮詢期間,陳茂波稱,社會對2元乘車優惠有很多不同意見,其中一個廣泛共識是完全不改變計劃長遠而言財政上不可行,政府會仔細研究不同方案,包括可以考慮要求公共交通營辦商分擔一定成本,如降低長者車資。
結果,現時已披露的方案,除設定每月車程限制,並以車資十元為界線,十元以上車資由現時一律2元變兩折,當局認為一定程度上可理順「長車短搭」的問題。但被視為能更有效控制「長車短搭」引致額外支出的分段收費,消息只稱仍要繼續研究。
新方案未必能為庫房「慳錢」
方案曝光後,有消息指政府預計每年只能節省數億元。這數億元「節省」是否就能讓計劃「可持續」? 政府暫時未有說法。曾倡議把受惠年齡回復至65歲或以上、並以每月七百元為限的港大榮休學者周永新指出,新方案未必能為庫房「慳錢」,因為隨着本港長者人口增加,壽命延長,車費又不斷調升,大部份車程只需支付2元,政府沒有就每人每月交通費資助「封頂」,未必能夠減少支出及控制開支增長。他又認為,方案或令長者,尤其是65歲或以上的長者感到不公。
有心水清的政圈中人便指出,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答案」沒對上當初的「考題」,還是當初的考題根本出錯了? 只能由財政司司長提供答案。
「高官議員一齊減!」
既然政府當初開宗明義表明檢討2元乘車是出於公共財政考慮,不少市民回應時便把高官拉下水。 雖然長者負擔實際上沒增加多少,但《香港01》街訪卻發現,「我地慢慢捱上嚟,啲高官幾十萬一個月」、「金額唔係問題,個做法有問題」、「高官議員一齊減啦」的一類聲音此起彼落,這也許是政府始料不及的。
政界也留意到,單是一個「2元乘車」的課題,政府要按「初心」解決已是舉步為艱。財政預算案公在即,面對開源節流的巨大壓力,如何能問對問題,又確保答案對上考卷,確是「非一般挑戰」。夏寶龍主任提出「敢於破局」,重點既在「破」、也在「敢」,一切還看財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