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本港出口按年升4.5% 未來數月中美貿易戰影響更明顯

9月本港出口按年升4.5% 未來數月中美貿易戰影響更明顯
撰文:鄺月婷
出版:更新:

政府統計處公布9月出入口數據,整體出口按年上升4.5%至3750億元,整體進口貨值按年上升4.8%至4,227億元,有形貿易逆差477億元,相等於商品進口貨值的11.3%。

今年首9個月的商品整體出口貨值較去年同期上升9.2%;商品進口貨值上升10.9%。有形貿易逆差4217億元,相等於商品進口貨值的12.1%。

9月輸往亞洲整體出口貨值上升5.4%

9月輸往亞洲的整體出口貨值上升5.4%,當中泰國升23.2%、韓國升9.9%、馬來西亞升9.4%、菲律賓升7.6%和中國內地升7%。另一方面,輸往日本和台灣的整體出口貨值分別下跌13.9%和9.5%。其他地區方面,德國跌15.5%和英國跌6.9%。輸往美國的整體出口貨值則上升5.6%。

至於進口方面,馬來西亞升51.4%、新加坡升18.8%、韓國升9.8%、美國升2.8%和內地升2.8%。來自印度和菲律賓的進口貨值分別下跌15.2%和4.5%。

政府發言人表示,9月的商品出口按年繼續增長,但增速明顯減慢,部分是受到中美貿易摩擦影響,颱風山竹令貿易活動短暫停頓亦是相關原因。預料中美貿易戰對香港出口的影響,在未來數月會更為明顯,政府會繼續密切留意有關情況。

預算案前瞻|人均10萬儲備一半靠借 學者派定心丸 倡節流勝開源

撰文:黃文琪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本月26日將發表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早已預告這是一份近千億元的赤字預算,而財政儲備至去年12月底為7,346億元,以目前本港人口最新數約750萬人計,相當於平均每人尚餘近10萬元。

儲備不多,但債務卻不斷增加,政府未償還債券佔GDP升至12%, 形象而言每一位港人身上,10萬元儲蓄中有5萬元是借回來的,近年財赤情況下處「債冚債」狀態。相信無人想「見紅」,幸好《香港01》對比全球發達經濟體債務水平,發現香港負債水平未算好高,鄰近國家、經常用作比較的新加坡,其債務與GDP比率達171%!另外,有專家認為,支出的增加才是導致港府赤字的主要原因,開源不易,節流更可行。

香港經濟復甦不似預期,股市、樓市「呆滯」,政府更連年出現財政赤字。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1月初表示,最新估計本年度財政赤字少於1,000億元。據庫務署最新公布,港府於2024/25財年首9個月(截至2024年12月底)暫錄705億元赤字,但若不計發行及償還政府債券款項,期內赤字達到1,745億元。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本月26日將發表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梁鵬威攝)

近乎連續六年赤字  財政儲備相當於人均10萬元

本財年出現赤字已成定局,「債務當收入」亦「見怪不怪」,近年政府加碼發行綠色債券,並將債務當收入列賬,變相令收入「發水」。其中,2020至21年度錄得294億元盈餘,倘該財年不計債券收入(291億元),變相連續六年赤字。

嚴重「入不敷支」,除了收入減少,更因支出高居不下。截至去年12月底,本財政年度首9個月的財務狀況,整體開支為5,242億元,收入3,497億元。即是每月開支約582億元,以此推算全年開支近7,000億元。

而財政儲備至去年12月底為7,346億元,以目前本港人口最新數約750萬人計,相當於平均每人近10萬元,同時也僅僅支撐本港一年的開支,勉強維持前財爺梁錦松為政府定下的「不成文」規定,即假如政府完全沒有收入,儲備需足以維持最少一年的開支。

未償還債券佔GDP12%  港人平均負債近5萬元

儲備不多,債務卻纏身,陳茂波日前在網誌上表示,香港政府債務相對生產總值的比率約9.3%。

但如果按金管局帳目顯示計,截至今年1月底,政府債券、基建債券及可持續債券三個計劃下的未償還債券總額達到3,612億元,相對於本港GDP(2023年GDP3,635億美元,政府早前預測增長2.5%計算,2024年GDP約29,061億港元)的12.4%,全港市民(2023年750萬人)人均負債近5萬元。

去年的《財政預算案》更將基礎建設債券計劃及政府可持續債券計劃的合共借款上限新訂為5,000億元,取代原訂的綠債計劃的2,000 億元借款上限,並計劃在未來五年(即2024至2029年),在兩項計劃下每年發行約950億至1,350億元的政府債券。

假如將港府財政「由大化小」,具體到每一位港人身上,可見這個人目前有10萬元儲蓄,但當中有5萬元是借回來的,同時近年處「債冚債」狀態。

新加坡債務與GDP比率達171% 港負債並不高

不過,在全至通街都是「債仔」的時候,香港這個「債仔」並不算突出,由下圖可見,截至 2023 年底,許多國家的債務水平已經達到歷史高位,接近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00%,例如歐美國家,以至世人眼中的「模範生」新加坡,其債務與GDP比率更達到171%。

而截至今年1月底,港府未償還債券佔GDP12%,在全球發達經濟體中,負債並不算高。同時,港府的財政儲備規模名列前茅,佔GDP的比率約25%,雖然未及新加坡(財政儲備與GDP比率70%),但亦較歐美國家、日韓高。

稅收過度集中  股樓衰退易衝擊財政

因此借錢解決一時之急,也無傷大雅,但俗話說「還得到先好借」,關鍵是港府的賺錢能力,以至香港經濟動力。香港作為寸金尺土的國際金融中心,賣地收入、印花稅及利得稅等向來是政府賴以生存的「金蛋」。

由下圖可見,港府稅收過度集中,近十年來,印花稅和地價收入佔政府總收入約三成,最高達四成,但在2022年下降至22%,2023年更跌至12%,其中反映的並非政府收入對土地收入的依賴度下降,而正正是對土地收入依賴度很高,尤其是近兩、三年本港經濟疲弱,股市、樓市衰退,對財政造成衝擊。而隨著地價收入連年下降,難免為政府財政感到擔憂,香港這個「債仔」要認真「諗諗計」。

專家:港債務可控 開源不易、節流效果更大

對於本港財政狀況,港大經管學院金融學副教授劉洋向《香港01》表示,公眾對香港財政狀況的疑慮,通常集中在政府的財政儲備上,即使目前的高赤字水平持續,消耗完所有的財政儲備也需5年時間。

劉洋強調,其他發達經濟體多年來持續赤字,算得上「發債度日」,但港府債務可控,且收入通常都足以抵銷開支,「目前高赤字水平實屬罕見,持續財赤的可能性不高。」

不過,坊間有意見認為,歐美國家有獨立的貨幣政策,而香港沒有獨立的貨幣政策,負擔債務的能力也不同。對此,劉洋認為,有說法指某些國家能「印銀紙」還債,但此舉亦會帶來通貨膨脹的問題,影響民生經濟和金融市場,作為美國政府也不希望以通脹的代價去還錢,因此是否有獨立的貨幣政策或固定的匯率,都會和香港一樣,選擇開源節流的方式還債。

劉洋(右一)認為,支出的增加才是導致港府赤字的主要原因,開源不易,節流更可行。(資料圖片)

提及債務水平,劉洋認為,仍有空間增發債券,發債水平提升到20至30%,亦可接納。至於開源節流,他指,香港低稅率是競爭優勢,假如開徵新稅種,政策存在風險和不確定性,對市場的影響可能是得不償失,「一旦打開了這個缺口,得到的稅收並不多,反而影響市場信心」。

另一邊箱,劉洋認為,支出的增加才是導致赤字的主要原因,他舉例指,2018-2019財年政府非經常開支只有約295億元,疫情開始後2019-2020財年、2020-2021財年非經常開支分別增加至845億元、2,519億元,但疫情過後2023-2024財年再跌至620億元,正正說明開支是可以大幅降低,節流之路更可行。


正在加載